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到邓小平同志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到重要战略地位来抓。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会也专门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我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弄清楚当今文化建设的特点,对于制定正确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文化建设的特点
文化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存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党能否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有效驾驭意识形态这匹“烈马”,以先进文化正确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日趋一体化,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经济,文化力和经济力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可以说,文化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精气神、主心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更加紧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如以红岩村革命历史博物馆、歌乐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革命遗址为主,以著名的红岩文化为载体和代表,打造出著名的“红岩品牌”,就取得极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文化与国民素质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民族能否振兴,根本取决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还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拓展人的视野,从根本上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推进文化大发展的对策
以人为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打破常规引进高端人才。对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应当打破常规,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之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二是以发展的眼光培养人。瞄准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名家、一流的文艺院团、一流的文化培养机构,舍得下功夫、用本钱,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以工作实绩使用人,打破学历、职称、职务、年龄等限制,不拘一格大胆启用能力强、素质高、业务精的各类文化人才。三是高度重视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各类群众文艺创作表演队伍、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形成专群结合、以专带群、以群促专的文化大军。
注重投入产出,加大文化投入。通过政府投、社会聚、外资引、内资增等多条渠道,使文化投入有一个大的增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为主,充分发挥财政在公益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竞争性文化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各种投入形式,如以竞价方式确定合适的投资人,以股份的方式吸纳投资,政府采取鼓励政策,吸纳财团、民间资金,把社会闲散资金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流。
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努力消除各种影响文化市场运行的消极因素,为加快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各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推动文化市场体系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应面向市场招标购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作者单位:重庆川剧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