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笔账

时间:2011-09-22 11:12   来源:党建

  ●农家书屋建设已初显成效●受经济条件制约农家书屋的规模和影响仍有待扩大●改变政府独家投资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或许更有利于发展农家书屋建设当前正在农村大力推进,其成效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
  最近,笔者走访了湖北省随州市孙家畈村、兴建村、肖店村等5个村的农家书屋,并和书屋的管理人员、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交流。
  农家书屋建设已初显成效随州市地处鄂西北,位于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带,在湖北省居于中等发展地区。2007年以来,农家书屋建设在随州市全面铺开,2010年已完成大半,2011年底将实现10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书屋”。
  笔者在参观5个村的农家书屋时看到,书屋全部建在村党支部小楼内,有的单独占一间小屋,有的在大会议室,有的和计生办、党员远程教育办公室在一起。每个农家书屋都是3个红漆书柜,里面整齐地排满了新书,每本书上都有编号。下面柜子里也摆满了书。粗略一看,文学类的不少,约有一多半,也有农业科技类、儿童读物类,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还有光盘之类的读物。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等都上了墙。有的定在二、四、六开放,有的定在工作日开放。据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介绍,书的数量大约有1500多册,全部是按照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的清单,由政府采购配置的。所以,笔者在5个农家书屋内看到的书目和种类基本大同小异。
  在兴建村农家书屋,笔者看到五六个年轻人在看书。一问,其中两个是村里的中学生,一个是在南京上大学的大学生,另外的是来拜年的亲戚,听说农家书屋免费阅读,就过来看书了。笔者问起他们感觉如何时,大学生笑着回答:“不错啊。在农村能够有个免费看书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虽说条件一般,但有,总比没有强啊。”
  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几笔经济账笔者在走访中看到,农家书屋虽然由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部门配套资金资助,书籍由政府统一采购,但到了村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家书屋的作用仍然不能发挥到理想状态。笔者和几位村党支部书记探讨了影响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笔经济账:
  缺乏图书管理员工资的专项支出,农家书屋进不了“农家”,只能建在村党支部。孙家畈村党支部书记周和义说,以前农家书屋准备建在农民家里,但是,农家书屋是公益性的,农民借阅不收费,管理人员又没工资,所以没有农民愿意承担这些事情,只能建到村党支部,由村委会管理,图书管理员由村委兼职,平时工作忙,就定在每周二、四、六开放。笔者问及农家书屋建在村党支部,是否方便农民借阅时,兴建村党支部书记胡道元说,当然不如建在农家方便,兴建村有近20个自然村,方圆16平方公里,跑十几里路借阅一本书,肯定是不方便的。
  缺乏图书更新的资金,农家书屋里的书不能及时更新,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肖店村党支部书记朱洪喜说,在1500册书中,大多数是文学类的,现在农村中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基本不看这些,小孩要上学,也看不懂这些;小学生真正想看的,现有的书又不够看、不够借;村里面养殖专业户倒是想看养殖方面的书,但适合的书数量又少,不够全面。因为适合村民个人爱好的书数量有限,看几次后村民就不来了。
  缺乏支持图书流通的资金,农家书屋之间不能实现互相流通交换,资源未能盘活共享。笔者在和村党支部书记交流时曾经设想,如果每个村的农家书屋都拥有1500册不同的图书,随州市的农家书屋存书总量将会达到150多万种,相互之间流通的话,好几年都转不过来,这样农家书屋书的来源就会极大丰富,对农民的吸引力将会不断持续,总投入也不会增加。几位村党支部书记都很赞成这个想法,但他们都提出同样的问题:“谁来给钱作流通呢?”
  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想法在走访农家书屋的过程中,笔者听到最多的词是“缺钱”。推进农家书屋建设,钱的确很重要,但光靠政府投资,恐怕仍然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需放开思路,打开大门,创新机制,借助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农家书屋品牌,推动农家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清当前农村农民文化需求的“基本性”与“多样性”的区别,提高农家书屋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一本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阅读的,一定是特定对象读特定的书;农村中的老人喜欢戏曲、电影、电视,对“一月一场电影”的政策十分欢迎,但不一定爱看书;上学的小孩也爱看各自喜欢的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的书也不同;养殖专业户要看养殖专业的书,不同专业要看不同的专业书。农民的这些文化需求,属于“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而公益性的农家书屋在当前是满足不了这些需求的。但是,农民的“基本性”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农家书屋的公益性服务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农家书屋内设置给孩子们提供安全的上网服务,工具书服务,专业讲课服务,全国农家书屋统一提供的音像制品服务,与图书馆联网查询借阅服务,电子图书阅览服务等,只要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足够丰富,紧跟当前文化潮流,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所需,农家书屋仍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借鉴“万村千乡”农家超市建设的经验,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目标。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商务部在全国推广的“万村千乡”农家超市每个行政村都有,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及“中国供销合作社”等统一标识,十分醒目。一边是超市,据说是商务部全国招标,与各地超市集团如顺泰仓储等合作兴办农村超市,给农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超市的每一件商品都能够查清来源,杜绝假货;另一边是农村供销综合服务社,是给农民提供真种子、化肥、农机服务的。这两样服务,直接关系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基本需求,很受农民欢迎,深得农民信任。这种模式,参与企业得利,农民得实惠,组织者实现了公益性目标。笔者认为,农家书屋建设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加强策划,统一标识,把各方利益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农民基本需求和多元化需求,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目标。
  把部分出版发行企业纳入合作范围,共同打造农家书屋品牌,给农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学龄儿童可读性书籍匮乏问题相当普遍,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又不知在哪里买书、买什么样的书给孩子看,读书问题很是突出。如果说农村有读书需求的话,学龄儿童的读书需求应是最主要的,也是最迫切、最必需的。目前有一些企业在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可读性书籍方面有成功探索。例如,北京有家“XX岛”读书俱乐部,其中有一项专门针对12岁以下学生提供最新流行儿童读物的服务,每人每月只需50元,学生便可以每月读到20本不同的书,该公司专人上门定期更换,书的内容由公司请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年龄和爱好进行调配,很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笔者算了一笔账,随州市农家书屋若全部建好共有1000多家,每家书屋建设硬件投入是3万元,全年总数达到3000万元,再加上图书管理员工资(按每人每年6000元核算),就是3600万元。如果把这些钱用来招标,购买像“XX岛”读书俱乐部这样的公司提供的读书服务,打造成农家书屋的一个重大服务品牌,免费提供给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话,将会有6万个农村困难家庭的留守学龄儿童,每年都能看到240本由各种专家编写的最新图书、当前国内外最流行的图书,学龄儿童的可读性书籍匮乏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如果政府和家庭各付300元、共同买单的话,每年将会有12万个农村家庭和儿童受益。(金君善)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