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一对大明星 平凡小日子

  时间:2006-08-29 11:23    来源:     
 
 

  大熊猫“团团”“圆圆”赴台受阻后怎么样了?

  今年4月赴台受阻后,“团团”“圆圆”很少见诸报端,有人渐渐遗忘,有人仍在牵挂。近日,记者走近了它们。

  熊猫听四川话叫起床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建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背靠邛崃山脉。湍急的岷江宛如“护城河”,将“大熊猫苑”与喧嚣的公路隔开。河上的桥是唯一通道。过了桥,还得通过一扇小门,消毒鞋底。

  层层屏障护卫着60多名科研人员以及数目相当的圈养大熊猫。而邛崃山脉深处,还隐居着143只野生大熊猫。

  上午8时,饲养员李果上班了。

  “起床喽!起床喽!”他打开6号兽舍的铁门,用四川话喊道。

  一直赖在架子上睡懒觉的两只熊猫,一骨碌翻身坐起,眼睛直勾勾盯着李果手中的塑料桶。桶里,窝窝头散发着甜香。一只熊猫三下两下从一米多高的木架子上爬下来,一头扎进桶,贪婪地吃起来。

  这两位,就是一度名震神州的“团团”“圆圆”。跳下架子的是“团团”,雄性,性格活泼开朗;另一只是“圆圆”,雌性,安静内向,身上部分毛色偏棕褐色,和其他大熊猫很不同,又号称“卧龙之花”。

  食谱跟其他“人”相同

  去年5月,国务院台办宣布大陆同胞将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大熊猫,经过大半年遴选,它俩凭着外观靓丽、身体健康、年龄适中、无血缘关系、感情融洽等诸多优势,在今年1月6日正式当选。

  1月7日,它俩喜迁新居,搬到6号兽舍。由于赴台受阻,它俩就一直在这里住了下来。

  6号兽舍在“大熊猫苑”尽头,约600平方米,卧室与运动场相连。场内建有供“住客”增强运动量和体质的木架、假山、水池。

  李果说,先前一些媒体的报道不太符合实际,6号兽舍并不是“专门精修的、童话般的蜜月套房”,“团团”“圆圆”也没有“享受很特殊的饲养护理方案”。它俩一天两顿窝窝头,喝两次牛奶,吃六次竹子,下午还有水果。这样的食谱和其他同龄大熊猫没有两样,是经过长期实验论证、对熊猫最健康的营养方案。

饲养员李果边喂“团团”吃营养窝窝头,边与它交流 本报记者 阙道华 摄
 
 

上图:明星“圆圆”


  熊猫选对象先要看着顺眼

  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李德生解释,把“团团”“圆圆”单独喂养主要是为了培养感情,因为熊猫的性对象选择性很强,一定要看着顺眼,才可能交配。

  李德生说,“团团”“圆圆”虽然暂未去台湾,但还没最后定论。目前,中心特别为它俩配有24小时看护和两名专职饲养员,而一般标准是两只熊猫配一名饲养员。

  台胞远赴卧龙看“团圆”

  “团团”“圆圆”为卧龙带来了“名人效应”。

  9时许,记者正在静观它俩,却被一阵笑声吸引。笑声来自十几米外的“熊猫幼儿园”:16个不足一岁的熊猫宝宝,个个憨态可掬。

  李德生说,中心今年游客明显增多,达历年之最。年初确定送台“猫选”后,海峡两岸掀起热浪:大陆数百万人为大熊猫征名;台湾万人签名支持养大熊猫,小朋友绘画“心中的熊猫”。现在中心每天近千游客,有许多台湾同胞。为不影响“团团”“圆圆”正常生活,中心出台了仅限周一至周五上午对公众开放的规定,从2月6日起一直执行至今。

  专职饲养员是大学毕业生

  李果大学毕业才两年,还有些学生气。他当时不是经验最丰富的饲养员,但因有耐心、有爱心而被选为“团团”“圆圆”的专职饲养员。

  “关注度太高,不能有一点差错!”下班后,李果最爱上网或聊天排遣压力。4月,大熊猫赴台受阻的消息传来,整个中心都惊讶、失望,李果更加彷徨。“以前怎么喂,以后还怎么喂!台湾随时要,我们随时能提供一对健康优秀的大熊猫!”领导的话,让他心里有了底。

  专为“团圆”设计新游戏

  现在,李果的苦恼是:“团团”“圆圆”越来越大,越来越聪明,每个玩具或游戏玩不了两三次就会了,没了兴趣。为此,他绞尽脑汁,设计了不少新游戏。

  早上10时左右游客较多,但刚吃过早餐的“团团”、“圆圆”都在打盹。一个从西安来的中年妇女发现了它俩:“快来看!‘团团’‘圆圆’!”她的喊叫,引得不少人纷纷返回头,兴奋地留影。

  “团团”“圆圆”也许正从一些人的记忆中消退,不过卧龙却一直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

  4月28日,第一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祥祥”在这里进行野化放归。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今后将有更多人工繁殖大熊猫被野化放归大自然。

  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月22日,这里又诞生了今年全球第一只熊猫宝宝。

  一个个好消息,冲淡着“团团”“圆圆”赴台受阻留下的怅然。

  台北熊猫馆下月可望完工

  下午5时30分,给“团团”“圆圆”喂了最后一次竹子,李果下班了。

  游客走光了,身穿便装的武警战士王新仍在6号兽舍前履行守卫的职责。不远处,瑞典的志愿者Rita正在扫地。

  负责志愿者项目的李伟说,“团团”“圆圆”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掀起的“熊猫热”仍在继续。以前每年来中心做志愿者的最多一两百人,今年已有五六百人,年终可能突破千人。不久前,还有台湾民间机构主动联系,希望组织中学生来做志愿者。最初争养大熊猫的台北市立动物园,也在继续建设熊猫馆,预计9月完工,工作人员已培训,供食的竹林已找好。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编辑:晓亮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