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文化·教育-漫步北京专题-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十八章指点高低论纵横
 
 
  来源:      日期:2004-02-05 15:17

    在中国的古老哲学中,最重视天人合一、均衡持中的观念,这种思想在北京的建筑和城市布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北京自辽成为陪都以来,历经金、元、明、清,是五朝的封建都城,城市布局经营日久,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规模和中华特色。

  由于年代久远,辽时的城市规模、皇城状况基本上保持唐幽州城的规模,皇城位于城市的西南隅。主要的殿宇有元和殿,是辽帝举行大典、接受百官朝贺、廷试的地方,是当时最高大的建筑之一,此外还有清凉殿、嘉于殿、昭庆殿等建筑。

  金贞元元年(1153年)北京成为金的中都,皇城建于城的中部,占据了城市最显赫的位置。皇权至上的观念在北京城市布局上得到第一次体现。宫城设4门,正门是应天门,楼高8丈,四角皆垛楼,屋顶铺琉璃瓦,应天门再往南是皇城的正门宣阳门,“上有重楼,制度宏大”。蒙古骑兵攻克金中都后,金朝的皇宫被焚为一片废墟。40年后的中统元年(1620年),忽必烈来到北京开始营建大都,北京第一次按照《考工记》的规划建造全新的城市,当时最主要的建筑群是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宫城内最主要的大殿是大明殿,坐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殿基高10尺,殿高90尺,三级台阶,是整个宫城内最高大雄伟的建筑。

  此后到明清时期都城南移,形成现在的“凸”字形。北京城一改元代用土夯城的方法,采用砖石建造城墙、城楼,内城城墙高三丈五尺五寸,合11.36米,雉堞高五尺八寸,合1.86米,通高13.22米,北边的城墙略高,达四丈余,通高在15米左右;外城城墙高二丈,合6.4米,雉堞高四尺,合1.28米,通高7.68米。内城设9门,外城设7门。其中最高的城楼为正阳门城楼。

  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巍立中央,内外城的普通住宅自然成了陪衬,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灰色的民居反衬出皇家建筑的高大宏伟,形成古都北京建筑布局的鲜明特点。明清时期的北京,对王公府第的建筑规格做了严格的限制,绝不允许超过皇家建筑,这种规制甚至细致到大门门钉的数量,绝对不许逾制。清顺治四年(1647年),郑王府因“王殿台基逾制”,被罚银两干两。至于普通民宅四合院等建筑,只能建硬山和卷棚的房顶,最高也不能高过5米。

  北海琼华岛和景山万春亭是旧北京城内的两个制高点。琼华岛在今北海公园太液池中,面积6.5公顷,山高32.8米,周长1913米。山下有乾隆手书“琼岛春阴”的石碑,曾为“燕山八景”之一。景山高45.7米(现为42.6米),据记载,山上有亭五座,都曾有佛于其中。观赏城景琼华岛不如景山,站在万春亭上,凭墙远望,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南眺紫禁城,重檐叠映,肃穆庄严,好一派皇家气象;北面放眼,钟鼓二楼端立中轴线上,古槐翠柏掩映着处处民居;东面是商肆林立,西边水面粼粼,澄清饿洗的碧空上偶有鸽群翱翔,清脆的鸽哨声声入耳,那一副京城丽影,迷人极了。

  明清时期城南最高的建筑当属天坛内通高37.2米的祈年殿。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5.2米。蓝色的琉璃顶与蓝色的天空浑然一体,高远寥廓,雄伟壮丽。

  从辽到清,北京城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高大建筑当属钟鼓二楼。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不久即失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新修建,将整座建筑全部改为砖石结构,以后又多次修缮。钟楼位于中轴线上,在鼓楼正北约100米,楼体高为33米,通高47.9米,报时铜钟高悬于楼上。明清时代每天都要撞钟向全城报时。鼓楼也位于中轴线上、通高46.7米,内有登楼石阶梯69级可到二楼,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更鼓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一面,面直径约1.5米,用整张牛皮制成,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这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鼓楼与钟楼一起成为元、明、清时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规范着全城的时序。有序可循。当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建筑物还有位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的古观象台。

  古都北京的建筑中,制高点错落分布,特点突出,创造出“平缓开阔、对称有致、节律有序、轮廓丰富”的空间格局。“平缓开阔”指的是在旧城的中心——紫禁城四望是无比开阔的天际。“对称有致”指的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构筑物被城市的南北中轴线所贯穿,其他构筑物如牌楼、城门等对称分布于轴线两侧,低矮的民居衬托高大的宫殿城阙,构成完整的城市格局。“节律有序”是指这些高点的分布非常有规律,内城城门高于外城城门,箭楼均比对应的城楼略低,住宅、商店与牌楼也有不同的高度,分别大致为5米、10米、12至13米,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轮廓丰富”是指宫殿、庙宇、城楼、牌楼等建筑形态构成北京丰富的城市景观。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清末民初,北京由封建都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皇权不再至上,达官显贵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法通过各种建筑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地位和喜好;外国列强在华势力越来越大,西方的建筑形式、方法、技术、材料,随着封闭的打破传人北京。

  清末,外国列强在几个不平等条约的作用下,纷纷在北京的内城,甚至城市的中心区域内,建造使馆、银行等办公机构以及为其服务的饭店等其他设施,其主要代表就是东交民巷地区,这些洋式建筑使北京城市内出现了呈西洋风格的狭长的建筑群体。

  当时整个东西长安街周围都是灰色平房,用以作为紫禁城的陪衬,但距天安门不足5公里的北京饭店的建设,打破了这种格局。1903年由法国人设计,在今北京饭店东楼原址开始兴建5层砖木结构西式风格的北京饭店,到1907年建成,1917年在西侧又建了北京饭店的中楼,整个楼的高度达36米,超过了天安门33.7米的高度。这个建筑的出现,在北京城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此后,清末民初的北京城内,砖混结构的房屋开始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虎坊路北的新世界商场。民国初年,京都市政公所计划开辟新市区,民国三年(1914年)仿照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建造了新世界商场,共四层,在正面另有三层尖塔,通体高度达20多米。民国六年(1917年),在前门外廊坊头条重建劝业场,为四层楼房,采用砖墙钢屋架结构,仿西方建筑形式,成为近代商业建筑的代表。

  位于正阳门箭楼东侧的前门火车站,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平面为矩形,主楼二层,砖墙砖柱木桁架,瓦楞铁皮屋顶,围墙用红砖和水泥抹灰相间处理,民国初年也可称得上是比较高的建筑。

  明清以来,北京城市的重心是紫禁城,整个城市的走向以此为轴心向外辐射。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自此彻底改变了城市的性质,对城市的布局作了重要调整,开始以天安门广场为城市重心。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旧城的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这条横贯全城的交通主干道的交汇处,是首都的中心广场,面积达50公顷,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天安门广场原是皇宫正南门——天安门前面的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东西两翼各有一座“三座门”。广场南端还有一座门,叫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民国时改称中华门)。每逢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大典,都要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将皇帝宣告天下的诏书从天安门城楼上系下来,用黄纸誊写后分送各地。辛亥革命后,东西“三座门”才准许普通老百姓通行。后来的“五四”运动、“三一八”运动以及多次学生爱国运动都曾在天安门广场上召开过群众大会,举行过游行示威。到了解放前夕,天安门广场因年久失修,红墙剥落,杂草丛生,窗棂残缺,垃圾堆积如山,到处坑洼、遍地野草,成为摊贩、艺人和算命先生聚集的场所,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解放后,天安门广场经过清除垃圾,平整地面,修缮城楼,改善了环境。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奠基;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1950年,在建设长安街“林荫大道”的同时扩展了广场;1952年,应广大人民的要求,拆除了东西“三座门”,修建了固定的观礼台;1955年和1957年,广场拆除了北部和南部两侧的红墙;1958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时,又拆除了广场南端的中华门。至此,广场的封闭格局彻底打破,开始形成一个南起正阳门,北至天安门,东起公安街,西至西庄市街的开阔的大广场。

  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中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夏,钓鱼台国宾馆,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和工人体育场国庆十大工程,后来被人们称为首都十大建筑。为了做好天安门广场的规划综合工作,北京市委发动全市和全国一千多名建筑师、艺术家和城市建设工作者参加规划设计竞赛,经过归纳、筛选、取长补短,最后综合成一个方案,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审定后付诸实施。

  天安门广场的性质是政治性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树立在广场的中央,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分别安排在广场的两侧。第一期工程将广场规模扩大到40公顷。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60米,呈长方形。在扩建中保留正阳门和箭楼,在天安门前铺砌80米宽的花岗石游行大道,广场全部铺装混凝土方砖,拆除了东西长安街上的有轨电车轨道,将全部架空线路移入地下,扩建了观礼台,修整了玉带河,新立了华灯灯座,广泛地进行植树绿化。1976年,在广场南部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50公顷,使过去孤立在广场之外的正阳门被组织进广场内成为一个整体。

  巍峨雄伟、庄严朴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碑的总高度为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及其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的地方,整个工程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比明、清两代经营了数百年的皇宫总建筑面积还大。人民大会堂平面呈山字形,最高点为56.5米,这个高度超过了明清紫禁城所有建筑的高度。几乎同时建设的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应,高33米。这些建筑的建筑高度从根本改变了整个北京的城市格局。

  1976年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是一座长宽各105.5米的正方形建筑,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纪念堂正门朝北,与纪念碑朝向一致,打破了我国一般纪念性建筑座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其周围建有甬道、绿地和附属建筑以及四座大型雕塑群像,将纪念堂与纪念碑连成一个整体,与天安门城楼、大会堂和博物馆遥相呼应,组成高度相当、色彩相近、平面规则、风格协调的完整的建筑群体。

  距天安门广场不远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南海,这是我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在清代,这里是皇帝“听政”和避暑、游览的地方。清朝覆灭后,中南海一度辟为公园。到解放前夕,中南海湖底淤积,水深很浅,院内又无下水道,环境污染较严重。北京解放后,中南海经过疏挖湖底,衬砌护岸,修建下水道系统,修缮房屋,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以后又几经改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行政办公楼和外事建筑都是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建筑。北京在这两类建筑的建设上,有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50年代北京曾一度出现一些以大屋顶为特征、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办公楼,如三里河的“四部一会”办公楼,交道口的交通部办公楼,西四的地质部办公楼,北海公园西北侧的国防部办公楼等。此后,又兴建了一些形式与风格大致相似的“中间高、两头低”的办公楼。在平面布局上,大多是中部一栋主楼,左右各建一栋配楼。在立面上,下部有一个基座,设大台阶;中间段为楼的主体;上部为檐部,增加一些带有花纹的建筑饰件。这类“三段式”办公楼有百万庄的建设部大楼、西单的原水产部大楼、东四的冶金部大楼、朝内大街的原文化部大楼等。60年代办公楼建造不多,仅在公主坟兴建了空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大楼,在木樨地建了铁道部大楼,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十大建筑”的建设,北京的城市面貌在逐步发生变化。1958年10月开工,1964年4月竣工的民航大楼位于东城猪市大街,最高点为54.5米,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高的办公建筑。在这一时期超过50米的建筑物还有:1958年8月竣工的民族文化宫,地面到塔尖为62.1米;广播大厦,位于复兴门立交桥西南侧,中部10层以上为高塔和天线,塔尖高86米;位于西长安街北侧的北京电报大楼主体7层,连中央中塔部分共12层,主塔顶高73.37米。以上这两座带塔尖的建筑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物。1974年北京饭店东楼完工,地上18层,地面以上高度达78米。一度成为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出现高层建筑、超高层(100米以上)建筑竟相攀比的态势,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外饭店的建设。1985年以后,从体量、规模、层数、特别是高度都有巨大的发展,地上层数从10层左右发展到30层左右直至57层,相应高度从40米左右,增加到100米以上,直至208米。位于建国门外的赛特大厦、国贸大厦是首批向外商提供的写字楼,建于1985年分别高85米和155米。1985年竣工的国际大厦是北京首栋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建筑高度分别为208米、183.5米和155.5米,居北京房屋建筑高度纪录前三位,

  北京最早建设高层住宅是1972年9月在建国门外建造的外交公寓,16层,大约高58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北京城的重要景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通住宅建筑开始向18层以上发展,1980年至1983年,在西便门西里建造三栋20层Y型全现浇滑模住宅,1987年至1990年在安慧

  南里建造了18栋25层住宅,安慧北里建造成25栋18-25层住宅,在大北窑国际贸易中心建造2栋30层国际公寓,位于龙潭湖南侧的方庄住宅区,在181万平方米的住宅中,高层建筑占到87%,是全市高层住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1994年开始建设的望京新城A5住宅区;基本上是高层住宅,屋顶标高达到102米,成为超高住宅楼。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高档商品房出售的高层公寓在北京多处地方兴建,以12层至30层居多,地点分布在北四环亚运村附近,东二环至东三环附近,西二环至西三环路,南三环路至丰台等。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办公建筑的数量增加,建筑标准也有较大的提高。1997年竣工的国家经贸委办公楼位于西便门立交桥南侧,地上28层,地上通高达133米,成为目前政府办公楼最高的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和超高层的建筑越来越多。1987年元月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在玉渊潭湖畔开工,于1990年7月主体完工,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楼、桅杆五部分组成,总高度达405米,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内的最高点。整个建筑体型端庄,稳重而有变化,建筑轮廓线完整,造型新颖,颇具特色。

  为了给日益增多的中外金融机构提供相对集中的办公和营业场所,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1993年在西二环路东侧的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金融一条街,集中安排国家级和外国银行总行以及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纵深宽约600米,规划面积103公顷,总建筑规模300多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在中部将以两座高达80米的塔式大厦由西向东形成中轴线,并与临西二环路沿街建筑构成“T”字型金融中心区。同时,建设各类金融服务行业和律师、会计事务所,并设置股票、证券、资金、黄金、外汇调剂、金融抵押、租赁、期货等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功能完善、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全国性金融管理、融资、结算、信息的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将向地下和外侧布置,还规划了步行文化街,采取分层立体化交通方式。到1999年,金融街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兴起一种集宾馆、公寓、写字楼、餐饮、娱乐等设施于一幢建筑或一组建筑的“综合体建筑”。北京第一座综合体建筑是位于建国门立交东南侧中日合资建造的长富宫中心。该中心占地约2.3公顷,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包括一座512间客房的饭店、一座117套不同户型的公寓和一栋1.3万平方米的出租写字楼。此外,还有健身房、宴会厅和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主楼高91米,由于离西侧古观象台较近,建筑形式尽量与之相协调,在总体上采取了“四合院”布局。京广中心大厦位于呼家楼路口的西北侧,是北京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工程,也是当前全市最高的建筑,地下三层,地上五十三层,总高208米。该大厦占地1.03公顷,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共拥有客房452套,公寓243套和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并设有会议中心、购物中心、中西餐厅、康乐中心、健身房、温泉游泳池等现代化设施,全部采用电脑系统管理。京广中心大厦建筑设计构思新颖,立面采用天蓝色玻璃幕墙,色调优美,挺拔秀丽,造型宏伟。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建国门外大街大北窑立交西北侧,占地1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是北京目前规模最庞大的综合性建筑群体,并被认为在世界特大贸易中心建筑中名列第三。这个建筑群体的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四合院结构的构思。主建筑坐落在由多层裙房组成的一个雄伟的基座上,前面拥有开阔的大庭院。在这个主区的正面,为二十一层豪华的五星级中国大酒店,西侧是三十八层和六层办公楼组成的国际贸易大厦,东侧是曲面不锈钢屋顶的展览大厅;在主区的西北,是两幢三十层的国际贸易公寓,北面是拥有298套客房的三星级国际贸易饭店和职工休息楼,还有一座中国庭院式的大花园,园内山湖玲珑,曲径通幽,环境十分优美。此外,在建筑群里还建有国际会议厅、购物商场、商务中心、康乐中心、地下停车场和风味各异的各式餐厅。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共拥有1041套客房、448套公寓和6.1万平方米的写字楼。此外,还有1200个车位的车库和7600平方米的展览场所。整个工程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京城大厦是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利用外资建造的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群体,位于朝阳区亮马河畔,占地2.5公顷,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五十二层的主楼,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地面以上高183.5米,地下四层,深23.5米,总高度为207米,钢结构总重1.8万多吨,钢结构层数和吨位均居当时国内同类建筑之冠。京城大厦是首次由国内总承包施工的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标志着我国跨人了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的国际行列。

  近年还兴建了亚太大厦、北京穆斯林大厦、亚洲大酒店、亮马河大厦、城乡贸易中心大厦、华威大厦、北京港澳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体建筑。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功能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五十多年来,北京市在保护文物古建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99年3月,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这个规划划定了市中心区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点、线、面”的保护框架,为进一步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奠定了基础。

  北京是个水平型城市,在大片低矮的民居中间有节奏地矗立着故宫、景山、钟鼓楼、妙应寺白塔、北海白塔、天坛以及各个城门楼等标志性建筑,城市空间平缓开阔,天际轮廓错落有致,反映出古都北京特有的风貌。鉴于新建筑在高度上的无序状态,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又颁布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指出,“为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继承和发扬故有的独特传统风貌,在京的房屋建筑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要求,对高度、体量、形式、色彩以及绿化、环境等方面,精心设计,严格审查。其中建筑的高度问题,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亟待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凡是在京建设的单位,都要遵守执行”这个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控制方案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宽严结合,重要文物古迹附近和风景区周围要严,一般地区可以宽一些;旧皇城以内要严,旧皇城以外可以宽一些;旧城以内要严,旧城以外可宽一些;三环路以内比三环路以外要严一些;西郊和西北郊地区比东郊和东北郊地区要严一些。在旧城内,控制方案规定除南锣鼓巷附近和西四北一条至八条胡同地区为四合院平房保留区,东西琉璃厂和大栅栏两侧为一、二层传统商业街,以及故宫周围为绿化和平房区以外,其他地区划成四个高度区:9米区、18米区、30米区和45米区,自中轴线两侧由内向外升高。同时,要继续进行普查,在旧城区及广大郊区增划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批公布,妥加保护。总体规划还从城市格局、宏观环境、城市设计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要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轴线。北京旧城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1958年对天安门广场的改建,使这条城市轴线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时代的特征,成为全轴线的中心部分。对南北中轴线的保护和发展,要继续保持天安门广场在轴线上的中心地位,还要保持其不同地段的传统特色。同时,中轴线要向南北两端延伸,并在其两侧安排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体现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第二,要体现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形象。要沿城墙旧址保留相当宽度的绿化环,并要在各原城门口安排适当的标志性建筑。

  第三,要保护原有道路、水系的格局和城市色彩的特点。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的平面布局以及与庄严整齐的宫殿建筑形成对比的迂回曲折的河湖水系。皇城内要基本保持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的传统色调。

  第四,要保护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

  第五,要保护好城市景观。保护各个景点之间以及从市区往西几条干道遥观西山的重要景观。在景观线保护范围内的新建筑,应按测试高度加以控制,避免插建高层建筑。注意城市童要对景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此外,还要增辟城市广场,保护古树名木,努力增辟公共绿地。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她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城市的建筑来表现的。也可以说城市的建筑形式、建筑格局最直接地反映这个城市的特点,一旦这个城市的最值得炫耀的历史建筑被淹没在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中,那么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就被割裂了,历史名城的地位也就没有了根基。我们相信,经过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精心雕琢,北京不仅可以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而且能够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现古老东方的动人神韵。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