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暖阳下,北京淹没在楼群的海洋之中,只有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还能从整体上领略红墙绿瓦、飞檐重阁的古韵。要再寻找这座古城的悠远意境,只有走街穿巷访问名人故居了。
在老城纵横交错的胡同中,有着许多深藏于闹市中的四合院。你很难想象,走进那一个个不起眼的街门,绕过隔绝了街市喧哗吵闹的影壁,就会眼前豁然开朗,是一方方别有韵味的天地。院中的柿子树、枣树,葡萄藤架下绿荫匝地,大缸中金鱼游动,仪态万千,地上的青砖、房上的灰瓦、垂花门、游廊,以及整个院子的巧妙结构,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合院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有名人故居,作为那些曾叱咤风云、令山河变色,影响了历史走向和中国命运的伟人、或曾挥洒才华,写人间百像,留下了千古华章的俊杰的见证,记载下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沧桑,一个不朽的灵魂和一个民族命运的浮沉。
这些故居大部分属于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大部分散落在二环路内,由于其特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得以完好保存。如今,我们漫步在这些故居内,回首他们的业绩,慨叹时空的变化,联想起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想象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在这些故居的上空点燃灿烂的礼花,总觉得似乎这之间有着一种不甚明了但又绝不牵强的联系,且让我们漫步开去,慢慢想来……
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或芹溪处士,中国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父曹寅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归香山正白旗祖居。他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花费10年功夫写成《红楼梦》80回传世,为不朽名著。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逝世。
在北京植物园内,香山脚下,黄叶村中,有一处普通的乡村院落,这就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故居。
自18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是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纪念馆院内4间坐北朝南的旧式瓦房,东边3间为两明一暗,西头为l单间。院外为一座保持着清代旗人参领或佐领居住风格的院落。《红楼梦》里写到的“暖阁”(满语)指的是参领或佐领住的房屋的后厦,小说中宝玉和黛玉小时就同住在暖阁里。纪念馆大门口有4层台阶,台阶上是带女儿墙的护院,有一座清水脊大门。纪念馆分5个展室和一个小碑林。第一室:居室。按当年旗人生活习惯陈列布置。其中的“祖宗杆子”、妈妈口袋、影匣、条案诸物,都是从当地老旗人家里搜集来的,再现当年旗人生活情景。第二室:书房。名“抗风轩”,是发现题壁诗的处所,西壁上的诗文墨迹照原始照片复制。第三室:是一组泥塑立体图表。图表以曹雪芹纪念馆为中心,东起红山口,西到凤凰山,其中与曹雪芹生活创作有关的景物用白牌标明,表现了曹雪芹生活创作环境。第四室:展出曹雪芹的一对书箱和与曹雪芹密切相关的1l块题壁诗文墨迹。这两组文物是研究曹雪芹生平家世和《红楼梦》创作的珍贵资料。书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续婚时,友人送的贺礼,上有拙笔画的一块顽石,一丛兰草,旁有“题芹溪处士句”。书箱上还有据认为是曹雪芹手书的两句诗及一首其新妇芳卿悼念他的七律诗,还有曹雪芹为芳卿题写的五条楷书。书箱对于研究曹雪芹故居、曹雪芹的卒因、卒年和《红楼梦》后40回续书的情况很有价值。第五室:是突出旗人风格特点的综合展室,展品中有《红楼梦》书中的一些民俗文物,如九连环、长命锁、戥子等。还展出一些红学家关于曹雪芹故居的一些不同看法的争论文章。小碑林位于纪念馆西墙外。这些石碑均是从纪念馆周围的山坡、古庙、荒坟中搜集来的,其中有一块曹莹碑十分珍贵。
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艺术描写,都是受香山一带自然景物启发,纪念馆一带有八处风格独特的景致。①古槐幽夏:馆门前有3株古槐。树瘤凸怪,枝叶苍阴,每当盛夏时节,把故居门前遮庇得树影斑驳,古雅幽静。东边的一棵歪脖槐树已有400余年历史。②古墩秋眺;古墩,即乾隆十四年在香山所建的碉楼。位于纪念馆东边的金山坡上,可沿阶至顶。每年秋季,文人登临此楼,看黄叶飘飘,观西山云绕,吟诗唱曲,称为秋眺之举。③河墙烟柳:在馆的西侧,从樱桃沟始,环绕正白旗至玉泉山,砌有一道10里长的河墙,石阶上开有流水石槽,两旁种满柳树。④古井微波:馆西北侧的大井,是清初修建八旗营房时所凿。井壁绿苔如织,井深悚人毛发,俯身下望,能看到点点微波。⑤元宝遗石:位于樱桃沟水源头旁,形似元宝。人称元宝石,高5~6米,长7~8米。相传此地是“女娲补天处”,此石因无才补天被遗弃于此。《红楼梦》第一回所说的“形体倒象个宝物,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有人说即指此石。⑥木石姻缘:位于“元宝遗石”南侧。一块巨石上长着一棵数百年的怪柏,根将巨石撑出一道裂纹,又称“石上松”。《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描写,有人说是受此景物的启发。⑦广泉古井:位于樱桃沟北山之顶,明清之际井北有一个广泉寺,久已荒废。⑧一拳顽石:位于香山阆风亭下的一块大石。乾隆帝欣赏此石的如拳之状,于其上题了“一拳石”3字。此外,在香山碧云寺和正白旗以西的河滩里,可拣到一种黑色的石头,这种黑石可以画眉。有人认为林黛玉之名,“就是来自于山村黑石”。因为这种黑石“当地人亦称眉石,或黛石”。也有人认为附近卧佛寺就是《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地上原型。
如今,曹雪芹故居已整茸一新,游人或专程慕名前来,或来植物园观花顺道此处,莫不竭诚吊拜,怀念这位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大贡献的文学巨匠。
纪晓岚故居
自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海内外播出后,纪大烟袋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人气猛窜,直压刘罗锅。他那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与晋阳饭庄仅—墙之隔的老宅子,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巴士旅游公司的大轿车都源源不断地把全国各地的游客送来这里参观。游客在这里既看纪晓岚,又看北京的四合院,全都兴致盎然。
纪晓岚故居又叫阅微草堂,是三进大四合院,其前身,是岳飞后代岳钟琪的府宅。院前,纪晓岚手植的紫藤其荫覆院,如今仍然“紫云垂地,香气袭衣”。院内朱漆彩画,青砖灰瓦屈廊勖抱,房中展示了反映纪晓岚生平的文物。纪氏聪明盖世,才冠群英,修四库全书,一杆大烟袋喷云吐雾,更增添了许多让人亲近的感觉。
阅微草堂现在与晋阳饭庄为邻,其实,原是在一处。两广大街整修,晋阳饭庄做出了很大努力,使故居既与饭庄整体和谐,又使阅微草堂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有报道称,在目前北京的近百处名人故居中,除去有37处被列为国家、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外,其余均散落在街坊,饱受风吹雨淋。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寓于资金限制而乏力保护,即便是一些已经受到保护并对外开放的故居,也大都经营惨淡,人不敷出。而这些故居,除去原来的主人为其制造的文化光环外,大多还都是宝贵的四合院遗产,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已日渐稀少的今天,这就使其更加弥足珍贵。但其实,也有很多企业在为寻找文化依托而苦苦寻觅。如何在急需寻求保护的故居、四合院与这些企业间建立双赢的机会,让双方的价值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晋阳饭庄与阅微草堂无疑作了个很好的示范。
蔡锷故居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护国运动首领。1911年在云南任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大汉云南都督府”,任都督。后被袁世凯软禁,1915年离开北京,12月25日在云南昆明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任四川督军,11月病逝。
如果说蔡锷让很多人感到很陌生的话,提起电影《知音》恐怕就能勾起对松坡将军的回忆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心刚饰演的蔡锷风流倜傥,大义凛然,为国分忧,解民倒悬,深得观众喜爱,人们希望真实的蔡锷就是银幕中的样子。
蔡锷故居在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院子不大,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由回廊相连。现基本保持旧观。蔡锷于民国2~4年(1913年11月~1915年11月)住在此处,由于小凤仙的机智配合,最终脱险而去,转道香港而回云南,举起讨袁大旗。只是因患喉病,不治而英年早逝。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 (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曾赴法留学,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实际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是与教育、民主、进步、科学联系在一起的。
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也就是原门牌33号,有一所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号两个院落,就是蔡元培故居。蔡公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l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
此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这些名人故居就分布在这些毫不起眼的胡同里,散落在全城各个地方。就拿总布胡同来说吧,故事就不少。
北总布胡同长394米,胡同不大,却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居住过。闻名中外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就发生在这里。赵家楼因何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四川内江举人赵梦镜在贡院考上了进士,后来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在此地建宅并在花园的假山上建了一个亭子,远远望去像一个小楼,所以人称赵家楼。另一说是有个赵姓大户,在此盖了一座三层小楼,胡同因此得名。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住在前赵家楼胡同1号,此宅的外墙即在北总布胡同,他的宅子有50多间。北京学生为抗议签订卖国的《巴黎和约》,到曹宅示威抗议烧了11间半房,并痛打了章宗祥,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在北总布胡同原有一所东省铁路学堂,1912年改为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瞿秋白在1917年考入俄文专修班的第二届甲班。1919年,俄文专修馆的学生推举他为学生代表,领导学生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俄文专修馆改为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日伪时期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院,日本投降后,改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徐悲鸿任校长,他家也住在这里。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北总布胡同32号,原来是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1950年,由时任出版总署署长的胡愈之领衔筹建。后改为中国版本图书馆。北总布胡同2号院,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用建协和医院的余料,为其父母建的宅子,后来归一日本官僚居住,日本投降后,此宅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后来归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居住,解放后先后住过几位名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院,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此居住。他们是应朱启钤先生之邀,筹办中国营造学社,搬到北总布胡同的。现在这里已成大杂院。
在总布胡同住过的名人很多,如北大的老校长、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当年住在东总布胡同32号。著名逻辑学专家金岳霖当年住在梁恩成家的后罩房,北总布胡同12号。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费正清于1930年到1936年在西总布胡同21号住了4年,并在这个院结的婚。著名学者陈岱孙,住东总布胡同64号。现在西总布胡同8号,李宗仁先生回国后一直在此居住,此前住过李济深先生,在此之前住过国民党上将李弥。班禅大师生前住在东总布胡同57号,此宅之前住过沈钧儒先生。东总布胡同60号,最早是大酱房,后来是中国作协宿舍,萧乾、赵树理、张光年、严文井、罗烽、白朗、陈白尘等作家先后住在这个小院。现收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散文《枣核》,就是萧乾在这小院写的,那棵枣树依然还在。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小时候也在东总布胡同生活过,她曾写文章回忆这一段生活经历。她那时住在外祖父廖凤静家,廖凤静是廖仲恺的哥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大型油画《开国大典》是在西总布胡同74号院完成的。董先生住大雅宝美院宿舍,《开国大典》的初稿在大雅宝画的,后来因油画太大,画室摆不下,他只好搬到姐姐家继续创作。在总布胡同住过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孔祥熙、张学良、张澜、王首道、龙云、史良、李德全、李烛尘、钱昌照、郭小川、陆定一、史迪威等。
胡同是个文化“金矿”,宝藏丰富。在窄窄的胡同里可以说是藏龙卧虎,经营荟萃。东城区有个总布胡同,住过不少名人。它的西口是东单北大街,中部是南小街,曾经与京城的商脉相连。现在在东总布西口路南的一个石门楼上,还可以看到“宝成当”3个字。这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当铺,东家姓赵,原在顶银胡同开押当。顶银胡同挨着贡院,从前贡院的贡生参加科考,一时手里缺钱,便拿手上东西押给当铺,顶银子花,胡同名由此而来。当时这一带当铺比较多。西总布胡同口有个宝善堂,东总布胡同口有个宝泉堂,这是两家老字号药铺,掌柜的都姓张。宝善堂在老北京电台常做广告:“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德昌厚”食品店也是一家老字号,王府井百货大楼著名售货员、全国特级劳动模范张秉贵,曾在“德昌厚”由学徒到当伙计前后干了19年。总布胡同还住过4位名医,著名皮科专家、北医大第一任院长胡传揆当年住西总布胡同13号,骨科专家、积水潭医.院第一任院长孟继懋住新开路12号,后门在西总布胡同。原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左克明,住西总布胡同9号,老人今年103岁,仍很健康。著名牙医张辅臣住西总布胡同甲33号。
总布胡同已经被评为首都花园式街道。为了保护胡同,东城区今年在建国门地区投资80万元开展了精品胡同工程,采取“整旧如旧”的方法,对总布胡同和干面胡同进行了全面整治,使胡同的醇厚文化得以保存。
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太丰富了,像西总布这样有典有故的胡同很多,如果下工夫挖掘整理,不但会使正在居住或曾经居住过胡同的人有一种亲近感和自豪感,也会让人对北京的人文历史有所依恋,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传承下去。当2008年北京敲响奥运之钟的时候,八方宾客来观看的绝不仅是运动场上的竞技拼搏,这些名人故居,这些胡同小院,对他们的文化感染,远比生硬的宣传有力的多,生动的多,形象的多。它们会告诉他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什么是北京吸引世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