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7月11日长沙消息 在11日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专题报告上,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邦雄做了题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谈古典今诠的文化产业》的报告,以下为王邦雄报告全文:
一、前言——“中学为用”已在两岸的文化土地中失落
自清中叶洋务运动以降,面对西潮东渐的冲击,传统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在“体常而尽变”,权变以求通的大前提下,高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纛,此一者捍卫中学之体的文化尊严,以保住千年传统的主体地位,二者又开出西学之用的科技实效,以响应时代的变局,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感情与理性上都可以接受的应变模式。
不过,张勋复辟与袁氏帝制,让西化派的学人,质疑中学之体,根本开不出西学之用,在体用有隔之下,西学的引进是无本的,因为本质上是道德的中学之体,如何可能开出本质上是知识的西学之用?为了让“西学为用”成为可能,西化派喊出了“打倒孔家店”与“全盘西化”的激进理论,已直以西学为体了。此或许为“西学为用”扫除了老传统的习气障碍,却无端动摇了“中学为体”的长根大本。
传统派以中学之体,试图开出西学之用,固属不相应,也不可能;西化派为了有效的引进西学之用,而打垮了儒教常体的中学本位,更属非理性。此所以当代新儒学,在传统派与西化派的两极间,建构了“一心开二门”之说,以中学为体的德性心,在良知的自我坎陷之下,开出西学为用之所以可能的认知心,德性心保住中学为体的长根大本,认知心显发西学为用的功利实效,这是当代新儒学返本以开新的殊胜处。
统观传统派、西化派与当代新儒学之间,都肯定了“西学为用”的必要性,争论点集结在,是“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或是中学的超越之体(德性心)自我转化而为西学的内在之体(认知心),就在救亡图存的迫切感之下,西学为用的大浪潮,席卷一切,却遗忘了“中学为用”的文化教养。如是“中学为体”的护持,只是虚构悬空的理想,生发不出教养化成的作用。
反观西方,在知识理性的内在之体之上,还有基督信仰,作为道德理性的超越之体,而近代中国却让自家的中学之体,束之高阁,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而未能落实在家居日常,去发挥价值规范与人文养成的功能。此所以两岸在走向现代化之开放改革的路上,都出现了诸多无法无天的失序乱象,那不是科技与法制的架构问题,而是人品人格的教养问题,我们不能靠基督,也不能靠佛陀,而仅能回归“中学为体”的文化心灵,并重振“中学为用”的人文化成。
就风格独立的人文学者来说,古典今诠就是参与文化产业最直接、最相应,也最有效的管道,把千年传统引向当代街头,引导民间进行传统与现代的心灵对话,依据千年智慧来过百年人生,这样的话,文化产业不是可大可久,有生产线,也有营销网,且深入生命底层。其产值虽属无形,却是难以估计的,故愿就几十年来在台湾乡土的民间讲学与文化讲座的经验与心得,做一回顾性的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