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7月11日长沙消息 在11日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分论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朱新民发表演讲,以下为朱新民演讲稿: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与大众传播技术的发达,世界正朝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前进,各国、各地区也逐渐把注意力的重心从军事、经济领域转向文化领域,并把对外文化交流纳入整体的对外政策中。在两岸关系上,由于彼此同样承袭了中华文化,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与习俗,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使得两岸文化交流快速发展,这对拉近两岸人民的感情、增进彼此的认知以及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解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两岸关系的契机,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灌溉,以“务实、对等、开放、双赢”的原则步步为营,现阶段除了两岸共同需要的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外,更要加强双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毕竟中华文化是两岸所共有共享的,而当两岸在互动交流中共蒙其利,情感友谊有所增进,彼此不再相互排斥,两岸关系就能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领域,替未来的和平稳定建立起扎实基础。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世界正朝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前进,这使人们可以用更多的角度来观察与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伴随着网络与大众传播技术的发达,加速了国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各国、各地区逐渐把注意力的重心从军事、经济领域转向文化领域,并把对外文化交流纳入整体的对外政策中,这也说明“文化”这个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两岸关系上,由于彼此同样承袭了中华文化,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与习俗,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使得两岸文化交流快速发展,这对拉近两岸人民的感情、增进彼此的认知以及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解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5月台湾历经了政党再次轮替,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执政,自此,两岸关系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以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便是大势所趋。
一、两岸关系中文化议题的崛起
2008年12月31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先生提出了“六点”主张,这是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最高指导性纲领,这一方面展现了胡锦涛主政下对台政策的战略高度,另一方面也是针对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的新形势新契机的一个回应与期待。而其中“第三点”提到“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并认为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胡六点”除了提到两岸可以协商签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外,也同时主张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这体现了大陆对于两岸间之谈判,不只局限在政经议题,也包括了非政治性议题之意向;就此而言,可以发现大陆方面希望藉由文化的交流来达到拉近两岸关系的结果。事实上,两岸的文化根基都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都有相同的历史渊源,而这样的「同源性」也成了当前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
往日趋密切的坚厚基石。
对台湾而言,由于两岸关系事关台湾最核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建构一个两岸和平发展的架构就一直是有识之士追求的方向。但是正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台湾内部对于目前两岸之间的交流过于密切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当前两岸关系的进展,一方面看起来是颇有进展形势大好,另方面却也面临重大障碍与考验,因此若能从两岸共通的“文化议题”着手来促进彼此的交流,那么势必可以化解交往过程中的各种阻力。
二、中华文化中的和平因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自古至今乃有文化大国之称号。在极为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中,充分蕴藏了“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及“和谐共生”的意涵,而这个“三和精神”之相辅相成则构成了当前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华文化中最早论及“和与同”的观念是在《国语》中记载西周末期史伯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1]这段话中“以他平他”最具深意,其意为“以一个方面去平衡协调另一个不同的方面,使对立的差异的对方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统一体,构成一个协同的统一物。」” [2]在此认识上中华文化传承出一个和而不同的内涵。意即,万事万物强求同一就不可能发展,只有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才能求得和谐,也才有可能发展。和而不同的真义在于强调相互间要认识彼此不同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等,尊重彼此的存在,在和平的环境中以和平的手段达到以和平促发展的目标。
和而不同的概念,除了说明万事万物因不同间的协调而得以发展,更根本的在突出“和平”的重要性。其实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中,长期以来就内含有“以和为贵”的价值,中华文化主张中为上,和为贵,中庸是美德,和合是达道。这种致中和与主中庸的态度,就是期许大家要能相互包容不走极端,在和平的态度下让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以及人与人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整体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和而不同”及“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才能够进一步的开创“和谐共生”的目的。意即在和而不同与以和为贵的精神下,万事万物就不会彼此相争相互冲突,更不会自我内耗与伤害,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下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结果。
简言之,中华文化的「和文化」的精髓,在于强调万事万物的圆融平顺状态,讲求各种元素间的互生互动与生生不息。因此,只要秉持中华文化这种特性不断地宣扬与实践,就能让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获得广大的尊重与接纳。
中国大陆自1979年进入改革以来,不断地寻求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也积极努力从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的观点来论述大陆的对外战略,以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同与支持。大陆总理温家宝在2003年12月于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讲演中,就从中华文化的和平角度论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关系,
[1] 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学通论》,(齐鲁书社,2001年),页51-52。转引自 陈向阳,《中国睦邻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页24。[2] 同上。
温家宝表示,“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方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1]温家宝的谈话说明中国认识到后冷战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应朝多元文化的道路发展,在相互尊重及协调下共同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的共同价值
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进入改革时期以来,“和平”与“发展”就一直是中共所强调的时代主题观。邓小平先生在讨论和平与发展两者关系时表示,“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 [2]
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论述就一直成为中共历届领导人在推动改革政策时奉行不渝的路线。在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相进下获得了重大的成果,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改革政策下中国的经济综合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在外汇存底、经济年平均成长率、国内总产值、进出口贸易额等方面,都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中共坚持“和平战略”的结果。
然而中国的和平发展仍是处于一个过程,最终还未能确定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发展,实际来说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内涵,改革产生了重大成果,但也引发了后遗症与并发症。 [3]这主要表现在日益严重的“三农”与“三差”的分配不公与弱势族群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人口结构老化、能源短缺不足、失业率上升、社会犯罪治安及经济犯罪猖獗等一列来结构性的深层问题,这些都还有待中共积极面对解决。
换言之,中国正面临到一个捉住战略机遇期的机会与挑战。现阶段中共最重要的战略高度,就是从二十一世纪开始,中国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要让中国走向一个全面性平衡性公平性
[1] <温家宝总理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全文)>,人民网,2003年12月11日。<http://www.guangyan.com/bbs/message.php?broadid=I&msgno=9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页36。
[3] 朱新民,<中国和平崛起的省思>,《国际关系学报》,第二十三期(2007年1月),页180。
实质性的现代化大国。而从过去三十多年改革的经验得知,坚持“和平”就是发展甚至是崛起的唯一道路,从改革成功的经验得出以下客观认识:第一,中国的发展必须要有和平环境为条件;第二,中国要以和平手段来发展;第三,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第四,中国如果崛起是为了维护和平。由此可知,中国越是坚守和平道路,中国就越能实现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才能被世界所接受同时对世界和平也有所贡献。这些都是开展和平与发展战略过程时,从实践中所获得的道理。就台湾方面而言,马英九先生在2008年上任以来,在两岸关系上是以“开放与松绑”政策来推动两岸间的经贸、文化、民间的来往,替两岸长远的和平愿景奠定基础。
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着历史延续与情感矛盾因素。因此两岸的交往谈判就必须循序渐进不断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气氛,现阶段两岸的谈判原则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让两岸关系能逐渐走向正常化的发展,目前两岸在经贸关系上已有了相当的进度,如果能在文化议题上更加强两岸的相互认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逐渐强化两岸间的政治互信与推进政治性的谈判。
另一方面,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也同样是大陆方面的既定原则,特别是胡锦涛在“胡六点”中便强调除了要建立起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外,更希望就彼此间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的探讨,建立起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并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简而言之,大陆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两岸问题的主轴是没有改变的,这与台湾人民的期待相同,也代表和平发展早已成为两岸之间的共识。
综合而言,和平是两岸关系中最根本的核心价值,发展是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双方唯有体认到和平是走向发展的唯一道路,也是两岸共创双赢的必要条件,就能够不受内外因素的压力,共同奏鸣和平的主弦律,享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果实。
四、中华文化在两岸和平发展中的角色
两岸人民同文同种,有相同的文字、语言,在思想内容与生活表现上都有所传承与交集,这是两岸共同的基础也是共同的财产。
中华文化因其历史悠久及丰富的底蕴,因此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包容力与渗透性,是不容任何人与任何政党用特定的政治手段与目的所能改变与破坏的。两岸各自曾经出现过对中华文化的背离与破坏,但最终都能走回到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中。就事实而言,两岸尽管在政治意识形态及体制上有些差异,但是中华文化之表现上却有高度的共鸣。中华文化中的节庆日与纪念日,包括过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仍然是两岸共同的文化交集,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做为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角色。
事实上,只有透过两岸人民对彼此共同文化的认同,在这样的基础上两岸之间才能够建立起凝聚力,而这样的凝聚力便是奠定在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上,因此两岸应该加强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联系,彼此才能够设身处地互相体谅,才能够相互理解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毕竟两岸之间若涉及政治与经济的因素就容易形成交流上的困难,但无可否认的是台湾文化传承自中华文化,两岸有相同的语言与文字,因此彼此之间共通的文化就是两岸可以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尽管双方在政治价值观上有所差异,但藉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音乐艺术及民俗传统的交流,定能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情感,使两岸关系朝向和平的道路前进。
在此,个人要指出中华文化所以能够源远流长,除了因为其博大精深底蕴丰富之外,也在于中华文化能“与时俱进”在融合中展现其“创新发展”。就此而言,台湾文化固然是来自中华文化的传承,但在台湾落地深根之后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内涵与特色。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性”、“多元性”与“民主性”。两岸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台湾需要更多地再次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大陆也有必要来欣赏甚至学习台湾文化中的这些特色。这样两岸的文化交流将替中华文化的再发展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五、两岸文化交流之实践(代结论)
两岸关系的契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灌溉,以“务实、对等、开放、双赢”的原则步步为营,现阶段除了两岸共同需要的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外,更要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毕竟中华文化是两岸所共有共享的,而当两岸在互动交流中共蒙其利,情感友谊有所增进,彼此不再相互排斥,两岸关系就能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领域,替未来的和平稳定建立起扎实基础。为能进一步确保两岸的和平与发展,为能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之进展,特提出以下浅见以为建议:
第一,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教育论坛,做为两岸交流的平台,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能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为目标。
第二,两岸共同举办具有重大意义的节庆活动,例如纪念清明节具有慎终追远,庆祝中秋节具有月圆、家圆的意涵,这都有助于两岸在文化上更紧密的联结。
第三,两岸共同设置中华文化大奖,鼓励全民投入文教事业,两岸中华文化大奖的主要概念应包括文化复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三个面向,让文化既是思想,又是生活,更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