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7月11日长沙消息 在11日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分论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特邀嘉宾张誉腾发表演讲,以下为张誉腾演讲稿。
台湾与大陆同属中华文化传统,经过六十年的隔绝,在不同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下,双方在文化上各有不同调适而分途发展,彼此隔阂不可能在一夕间消除殆尽,唯有借着一步一步的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异。过去的几次国共论坛主要从经济贸易交流着手,这次的论坛,在过去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化交流,应该是两岸交流深化的一个契机,让我对这个论坛充满殷切期盼。
还记得我1988年在英国念书时,第一次在学校里接触到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和福州等地的一批大陆留学生,我们的接触也是从小心翼翼的摸索试探开始,四年交往下来,从把对方当成共匪蒋帮的防备心态,到后来逐渐和其中的一些留学生变成到现在还经常联络的好朋友,这段交往,成为我在英国留学生涯中非常美好的回忆。
过去二十年来,两岸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在双方持续推动下,文化交流项目不断发展。粗略统计,从1991年至2008年底,两岸文化交流范畴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文物、民俗、艺术教育和博物馆等各个领域,交流项目多达5千多个,5万多人次,成果斐然。
以博物馆展览为例,从早期的《秦兵马俑特展》、《汉代文物特展》、《敦煌艺术大展》等,到最近的《丝路传奇-新疆文物大展》等一系列来自大陆的精彩展览,一再在台湾社会造成轰动,吸引众多人潮,大饱台湾民众的眼福。
相对的,台湾的云门舞集、汉唐乐府、国光剧团、朱宗庆打击乐团等演艺团体,刘国松、李锡奇、欧豪年、李奇茂、柯锡杰等艺术家,也同样受到了大陆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文化产业方面,台湾杰出业者如杨惠珊、王侠军等,流行音乐歌手如蔡琴、周杰伦等,各自以独特方式在大陆市场上深耕,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第一届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去年在厦门举办,交易金额达58亿元人民币,成功达成搭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共创双赢的目的。
去年五月以来,两岸关系逐渐正常化。两岸文化交流也正朝向更开放、更积极、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我所服务的部门为例,在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协助之下,今年三月下旬曾邀请大陆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的十几位文化部官员来台参访,并举办了“两岸文化交流前瞻”座谈会。
以此次座谈会的结论为基础,今天五月中旬我藉带领“台湾文创产业发展与合作考察团”参访深圳、上海、北京各地文化产业相关设施之便,与大陆文化部就如何建立长期性合作进行预期性协商,初步选定了十一项未来可以共同努力的文化交流课题。此外,双方并达成共识,希望今年九月与明年一月分别在北京和台北举办部长层级的“两岸文化高峰论坛”。
就理念而言,两岸文化在过去六十年的分隔过程中,因为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局面。尊重及善用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为创建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创新的面貌而努力,应该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实务方面,面对当前两岸积极互动的崭新局面,除了善用民间既有交流经验与资源外,两岸文化部门应该建立直接的对话平台,以更高的视野,塑造更封良好的交流环境、掌握更精准的交流课题,在两岸交流上开创出更具前瞻性的贡献。以下试提出几个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积极商谈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提出共同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方向。
二、研议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负责处理与两岸文化交流相关的服务、推广和权益保护等事务。
三、深化两岸文化古迹及非物质文化资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四、推动两岸美术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及地方文化馆的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互给予政策扶持和投资保护。
六、根据两岸文化交流协议,每年签署具体的年度交流计划落实执行。
两岸文化的交流,最终目的是要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坚实的基础。搁置争议,寻求双赢,是两岸当前领导人的共识,历史常是偶然而非必然的结果,善用这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历史机遇,是两岸文化人士共同的责任,期待与大家一起努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