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庆:基础教育发展与文化创新

时间:2009-07-12 13: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7月12日长沙消息 在11日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分论坛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发表演讲,以下为尹后庆演讲稿。

 

  一、立足文化基因,推动教育改革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成员共同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事方式,推动文化的发展,本质上是推动人的发展,因而发展教育和弘扬文化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教育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基因”,这个“基因”就是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已经历时五千年,博大精深,其深厚底蕴和悠久传统是推动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是教育事业的宝贵素材和内在动力。我们始终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深刻解读文化和教育的交互价值,以此确定基础教育的改革方案、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1.弘扬民本思想,推进教育均衡和公平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观,这就是儒家的民本文化。儒家民本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的治理应以民为本。而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事业发展和受教育权益的保障是体现民本文化的重要方面。

 

  鉴于此,我们认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读好书。我们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实施多项惠民举措,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三个增长”;国家制订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以上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制订出台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和郊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二是推进教育惠民政策,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上海等部分省市已经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健全国家助学体系。

 

  2.坚持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

 

  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它帮助我们时刻以一种历史的厚度和时代的步伐迎接任何挑战。教育能否与时俱进,首先要看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涉及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领域。我们一直重视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弄潮儿。20世纪80年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通过课程和教材改革,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加强双基,发展智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落实。这一轮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成为之后90年代改革开放的生力军。新旧世纪之交,面临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传统单一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果断推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化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的改革,不仅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3.效法自然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其精髓,通俗地讲,是做事的方法顺应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个理念在今天获得了越来越广泛地接纳和实践,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贯彻。当前,基础教育正在从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发展阶段。内涵发展阶段的教育,更加要求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都要遵循这两条“自然”规律。我们倡导并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素质教育,就是遵循这两条“自然”规律后的一种选择。

 

  素质教育勾画的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而是人需要的教育,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在实践中,我们着力构建德育为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本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倡导尊师重教,提升教师队伍文化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历来备受政府和百姓推崇,并成为治国、立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文化价值在于,教师以自身教育行为开导和影响民众,以此完成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以及在今天教育活动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此,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

 

  一是制订了教师法,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教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二是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国家层面上,一方面改革师范教育体系,提高师范教育质量,从而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另一方面健全教师培训制度,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等。地方层面也相应开展了专题和综合培训,如上海连续多年开展暑期教师轮训,设立了名师名校长工程等专门项目,多方位、多层次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三是国家和地方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二、依托教育功能,推动文化发展

 

  教育不只是在社会文化圈定的轨道上承担使命,相反,它对文化具有积极、能动的功能,它可以传播和更新文化,可以净化和升华文化等。人们常以教育发展状况衡量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文化水平。为了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基础教育主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

 

  1.利用基础型课程进行渗透

 

  课程与教材是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是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托,通过课程与教材渗透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是当前我们采用的主要手段。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了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必修、选修、研修),基础型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我们非常重视利用基础型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的、经典的民歌民乐、民舞、戏曲、剪纸、国画等内容相继编入了音乐、美术和艺术教材,作为基础型课程(必修课)内容。2008年,教育部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10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教学内容,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京剧之美,以此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一些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和规定。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等纳入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文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开设民族文化教育专门课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的重点在广大青少年。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实现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是重要的途径。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政府和学校等都结合民族文化教育开展了大量工作。以上海为例,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上海结合拓展型课程建设,编制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教材供学校和学生选用。目前,已经编辑的有《中华传统文化》、《语文综合学习》、《高中文化读本——走近经典》系列、《文明的长河》、《礼仪美育》等教学用书;还有一些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教材正在编制之中。此外,全国各地不少中小学校开设了传统礼仪等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拓展型课程(选修课),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许多学校也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

 

  3.结合节日与活动开展文化专题教育

 

  传统节日以及重大活动等都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时机和典型素材。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起,在法定假日中增列传统节日。据此,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方面,配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全国广泛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专题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奥运精神、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广大中小学生进一步理解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和“团结、友谊、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和谐。再如,目前我们结合上海世博会筹办,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世博主题教育,并以“精彩世博,文明修身”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迎世博,讲文明,争当合格小公民”公益性主题活动;各中小学校整体规划与世博会相关的各项教育活动,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并将世博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课程化、专题化、活动化。

 

  三、思考与建议

 

  台湾在哲学理念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大陆和台湾共同面临着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现状和挑战,中小学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如何在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树立“开放、理解、共存”的胸怀的同时,又能够使其更深入地接纳本民族的悠久文化,承担起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文化多元、信息多元、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如何成为更好的中国人?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任务,对此,我建议:

 

  1.共同致力于汉语的普及推广

 

  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口众多,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地探索向全世界推广汉语的新渠道、新方式,让世界人民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

 

  2.围绕“如何做一个中国人”的主题,加强学生交流

 

  青年人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如何做一个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教育方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强两岸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互信、增进友谊,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而努力。

 

  3.增加学术交流,繁荣教育、文化事业

 

  两岸学术界可以就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如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现实,加强学术讨论有助于形成共识,采取对策。最后,我真心期望台湾的朋友经常来大陆,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我们的孩子,给我们多提一些宝贵意见。我们教育界的同行也应该多到台湾宝岛走走,我们也有许多改革的经验可以提供给台湾教育界朋友参考。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地真诚合作,“双赢”的局面就一定会形成。
谢谢大家聆听我的报告。

编辑:陈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