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7月11日长沙消息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1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两岸经贸合作座谈会在下午召开,台湾醒吾技术学院讲座教授周添城做了题为《两岸气象暨环保合作与交流》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摘要
中部六省过去受限于交通设施的不足,致使在经济发展上处于中段班的位置。但透过四兆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方案,一次性地将交通基础设施布建完成后,未来将与沿海地区形成一个4小时的经济圈与生活圈。透过扩大内需方案改善基础建设与腾笼换鸟政策的一拉一推,中部六省吸引外人投资的诱因大增,且将有效释放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与资产收入,进而刺激内需市场的消费力道,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新动能。面对此一全新情势,两岸在此一地区的经贸合作,势必要朝向全新的思维模
式去发展。台商必须摒弃过去依赖独资,透过制造而加工出口的经营型态,配合内需市场的兴起,转向以制造、服务兼顾,出口、内需并行的方向发展,并进而寻求与当地企业寻求策略合作、结盟,甚至交叉持股或合资的机会。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配合大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角色转换,也能修正台商过去偏制造、偏出口,以及偏独资的三种偏颇,将两岸企业竞争力透过融合而加以提升,并携手走向国际,届时将是华人经济实力的另一大突破。最后,本文列举四项政策建议,希能促进中部六省与台湾更紧密的合作,让台商与当地企业共创双赢。
第一节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现况
中部六省指的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以及江西六省。从表一可以发现,就GDP总值来看,共有河南、湖北以及湖南三个兆元省分,安徽则可望是下一个进入兆元大关的省分,至于山西与江西则相对较低。不过由于人口数以山西为最少,因此就人均GDP而言,山西反而是最高的,且达两万元以上;湖南、安徽与江西则相对较低,仅约一万五千元上下。就总值成长率而言,除了山西低于10%,其余都为12%左右。就三级产业的比例来看,除了山西外,其它省分的农业比例都还有一成五到两成间,显示经济发展仍以农业为主,且服务业的比例偏低。至于各省的人口数,除了河南接近亿人大关外,湖北、湖南与安徽属中等约六千万人上下,山西与江西较少约四千万人左右。
在大陆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共31个省市当中,总值的排名仅有河南进入前10名(位居第5),其余都在10至20名间,可算是中段班。就人均GDP而言,六省都低于全国的数值,仅有山西较为接近;事实上,就六省约占全国31省市的五分之一比例来看,其GDP总值也差不多是五分之一,但人口数却接近三成,因而整个中部六省的人均GDP为一万七千元,仅占全国的八成不到,经
济的发展相对尚有很大空间。
再就三级产业的产值来看,也可以发现中部六省确实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其农业产值占全国近三成;相对的,服务业的产值却占全国不到二成的比例,以省市数或GDP总值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比例来对照,可以看出服务业的产值是明显低于全国比重的。
不过,就总值成长率来看,中部六省六省当中,仅有山西低于大陆平均水平,其余五个省分都高于平均水平,显示虽然整个中部六省的发展,相较于其它省分是位居中段,但其发展潜力无穷,颇有急起直追、后来居上之势。若再加上整个服务业在中部六省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更可以说明中部六省未来的高度成长是可以预期的。这样的态势,充分展现出华中崛起的趋势,也为两岸在此一地区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多采多姿的可能性。
表一 中部六省国民经济现况,2008
注:资料来源为2008年大陆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均为初估值),人口为常住人口。
第二节 四兆扩大内需方案在中部六省
为因应金融海啸,大陆在2008年底就宣布了首批高达四兆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方案,速度之快与金额之庞大,都展现了大陆积极救市的决心。但大陆的目的还不仅于此,摊开这四兆的扩大内需方案,可以发现对于内陆地区的铁、公路等交通建设的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显示大陆还想藉这一次机会,将内陆地区的基础建设一步到位地完成。如此一来,过去限制内陆地区发展的交通因素将全面改观,取而代之的是无穷的发展潜力,而这正是中部六省格外受到瞩目的原因。
表二 大陆四兆振兴经济计划之重大交通建设
资料来源:台湾商业周刊1113期(2009.03.23-03.29),页97
在这四兆扩大内需方案中,中部六省的交通建设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将交会于武汉的两条南北高速铁路—新京广与沪汉蓉,通过南昌的京福高铁,以及连结中部六省各省会的京港澳国家高速公路长沙连接线等等。一条又一条的铁公路所构成的网络,未来将打通华中六省的任督二脉,缩短中部六省到沿海地区的交通时间,打造出4小时内的经济圈与生活圈。(见图一)
图一 中部六省交通建设及台商、外商投资
资料来源:台湾商业周刊1113期(2009.03.23-03.29),页96
第三节 中部六省的新经营战略
大陆如此大手笔的交通建设,正显现其对中部六省经营上的新战略与新思维。事实上,其背后是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存在。
(一)透过交通投资达成区域平衡
大陆改革开放30年,很重要的一项战略思考是来自邓小平的“让局部的人先富起来”。此一想法与区域经济理论中“成长极”(growthpole)相符,亦即先发展特定地区,再透过扩散效应,促进其它地区的成长。
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在进行调整。由初期的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开放,再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乃至于2006年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所正式揭橥的中部崛起。
大陆区域发展的落差乃是此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潜藏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成长之后,如何进一步缩小内陆与沿海区域的差距,渐次发展各个区域,就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这也是2008年大陆之所以在劳工权益、环保标准上大幅提高,同时对外销与外资企业的税赋减免优惠予以取消的重要原因。透过集中且大幅度的政策调整,试图把过去30多年带动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出口产业赶向中西部,一方面带动内地发展,一方面强迫沿海地区朝高科技或服务业发展,此即所谓的“腾笼换鸟”政策。
是故,配合整个中部崛起工作的推展,大陆在中部六省所投入的大量交通建设投资,可视为达成区域平衡的一项重要作为。有“腾笼换鸟”的政策在前,再加上未来交通改善之后,中部六省包括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优势便得以展现出来,一推一拉之间,对台商与国际企业的吸引力便出现了,这也是已有许多台商纷纷从沿海地区转到中部六省最主要的原因。待诸多投资到位后,届时中部六省快速的成长将可以预期,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可望进一步缩小。
(二)透过城乡平衡达成和谐社会
此外,对于大陆经济崛起的这三十年,可以从各式各样角度来评价。有人以撼动世界来形容,有人以世界工厂来描述,但也有人以“血汗工厂”来说明发展过程中劳方的辛酸,更以“低价大陆”(ChinaPrice)来总结大陆的对外竞争力。这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结果间出现了高度矛盾,也就是快速发展的成果,在分配上出现了尖锐的局面,城乡差距逐渐恶化。
前述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大陆得以摆脱贫穷,快速改革开放。但由于相当依赖外向型的发展策略,低价大陆的基础就是要劳力、土地价格便宜,因此来自农村的庞大劳力之价格长期压缩在较低水平,这不但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来临,也抑制大陆内需市场购买力的成长。
这种城乡的失衡必然同时与内外失衡并存,即生产制造之商品以外国人使用居多,本地人(尤其是农村人)反而无法使用,这正是大陆虽然获得大量外贸顺差、外汇存底之积累,但也同时反应大陆人对稀有资源的低度利用,多数资源透过加工出口的型态供外国人使用。这使得城乡的失衡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矛盾。这是由于尚未搭上开放列车的农村地区,自然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果不在体制上作大幅度的更动,那么农村地区就会成为产业化、经济发展中获益较小,甚或相对受剥夺的一方。
要解决这种失衡的问题,真正有利于结构调整的需求增加应该落在民间消费,特别是购买力相对较低的农村人口上。而要让农村人口有较高的购买力,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交通建设能带来更多的外人投资,并进而释放区域经济成长的动能,此时一方面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其收入可以增加;另一方面透过农地流转制度可以让广大农民分享土地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增值利益,最后再透过财富效果来提高农民消费力。这样不但可以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及分配平均化,也是提高内需市场购买力,摆脱经济发展后种种社会问题的长期根本之道。
(三)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面对百年难得一见的金融海啸,过去长期倚赖的海外市场如美国已经自身难保,迫使大陆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从区域均衡到城乡均衡,整个扩大内需方案最终的目标还是刺激内需市场,亦即所开发的不仅是内陆地区的生产能量,还要开发内陆地区的消费能量。因此改善交通建设以吸引外人投资是第一步,让农村居民提高劳动生产与土地资产的收入是第二步,加上水电的基本设施的建设到位,整个农村的消费潜力就会被调动出来,届时不只是基本的民生必需品,还能够向上采购家电、汽车等产品,从而产生消费的乘数效果,于是不断扩散出来的正向循环,便会成为大陆未来经济成长的新动能。
此一定位,表示大陆已逐渐从过去以廉价土地与廉价劳工所构筑起来的世界工厂角色,转而成为拥有丰沛购买力的世界市场;亦即从出口导向经济转成内需型经济结构。角色的转换若能经由这一波的扩大内需方案而顺利完成,那么“局部人富起来”就能扩展到“多数人富起来”,使更多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能让大陆极富潜力的内需市场具体深化。
当然,这也会改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厂商的生产成本调整,将导致大陆在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间的定位须要有一个新的均衡。但无论如何,大陆的角色的转变,将会使其在全球经济成长上占据更关键的地位。
第四节 两岸在中部六省的新合作风貌
如上所述,大陆对中部六省经济战略的布局,就是借着庞大交通设施的投入,使沿海地区部分制造业内移,培养中部六省庞大的薪资劳工阶层,再加上推升农业购买力的措施,搭配通路的布建、服务业的培养,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未来可逐渐取代欧美的庞大亚洲、大陆的内需市场。这也使得中部六省成为台商或国际企业设立或转移基地时的新选择对象。面对此一新的布局,以及大陆政策的转变,台商应当体认到,原先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将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必须配合发展的趋势,重新调整与之相对应的营运策略。
过去一二十年,就台湾对大陆之投资与贸易来看,金额庞大似乎已有相当成果。不过,仔细研析可以发现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互动有三种偏颇的倾斜:偏出口、偏制造、偏独资。事实上,这三种偏颇是相互影响与纠结的,其核心正是以台商利用大陆具竞争力的劳力与土地等要素为本,配合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把台湾过去“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搬到大陆,因而得以形塑出加工出口产业优势,也帮助大陆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
过去这样的模式在大陆异地复制,固然取得相当成果,但在这次金融海啸下却也暴露了弱点。同时随着上述大陆政策的转变,台商在随之移转基地到中部六省的同时,已不能仅考虑如何维持加工出口的优势,而必须将大陆内需市场的兴起纳入考虑来进行策略转变。
事实上,有别于过去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对台商的吸引力,主要是以廉价劳力与廉价土地为出发点的成本优势,中部六省还有庞大内需市场作为依托,这正是其独特之处,也将使两岸企业在这个地区有可能出现新的合作型态。当台商到中部六省可能不是以加工出口为唯一的考虑,还要以进占当地市场作为战略目标时,那么台商的选择有二:一是以大陆厂商取代欧美厂商的采购。
二是从生产拉长至销售来攻取大陆市场。前者是台商的传统优势,即在研发、生产上胜出;后者则进一步跨入通路。
如果台商想摆脱过去低毛利的代工困境,那么重视通路与营销利益是势在必为。部分食品加工产业一开始就以大陆内地市场为主,如今已卓然有成,例如康师傅的顶新与旺旺就是成功的案例。如此一来台商在当地的投资也就不会仅以制造业为限,而会在通路及相关服务业上着墨。这就有别于过去台商在大陆,大多向制造、出口倾斜的现象,而逐渐以制造、服务兼顾,出口、内需并行的方向发展。
到了这种相对较平衡的产业与市场取向后,台商也可能与当地企业由过去上下游垂直分工而进入新的竞合关系。尤其在进军大陆内地市场时,通路、品牌、营销、服务等都需要面临选择,究竟是要与当地企业合作或竞争?
此时,可以有另一种策略选择,那就是与陆资企业合作,包括在营销、研发甚至生产上进行业务合作。如果一旦采取合作策略,那么两岸企业就可能出现业务合作、策略联盟、交叉持股、入股与合资等新的合作型态。如此一来,也会使过去台商在大陆习惯以独资的经营型态产生变化,朝向合资的可能性演进。到了这个阶段,两岸当然就可以携手共同面向国际市场。一旦合作共同经营大陆与海外市场,台商就会由出口转为内需,由制造业转而跨入服务业,同时也由独资进入合资。这就使三种偏颇得以修正,也是两岸产业整合的进一步深化了。而这种两岸产业整合的深化,其实也正配合大陆由“世界工厂”转为“世界市场”的大趋势。
因此,中部六省将有机会成为两岸新合作风貌的试点。特别是在合资成为一种可能选项后,两岸企业文化的融合、法律、会计、组织的调整,乃至两岸企业竞争力透过融合而提升等都将是新的课题与挑战。通过这一关卡的检验,两岸企业才有可能携手走向国际,那就是华人经济实力的另一大突破了。
第五节 政策建议
中部崛起不但标示着大陆经济发展进到另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是大陆经济逐渐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的一大步,使大陆内需市场逐渐承担起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功能,并达成区域平衡与城乡平衡的目标。这样的战略布局,使我们对中部崛起有高度期待,同时也可以预想到中部六省在未来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将一并进行激烈的产业结构转变。在这样的机遇下,台商在中部六省的发展,也会由偏重制造转向制造、服务兼顾;由偏重出口转向出口、内需并重;以及由偏向独资的型态转向独资、合资并行的发展。为了加速两岸利用中部崛起的机会来推进上述新的合作风貌,在政策上试作以下之建议:
1.大陆在交通基础建设上不论技术或财务均有相当实力或竞争力,台湾厂商不一定能有参与的机会。不过,台湾在轨道系统上结合安控、通讯、信息、无线或互动网络等的加值系统之规划或建置颇有经验,这方面两岸可以有一新的合作领域。
2.中部崛起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外,还要使农村富裕起来,所以“三农问题”的对策是一个伴随而来的问题。台湾在这方面有一定之经验,可以引进作为中部六省的参考。
3.中部崛起的另一个重点在于通路、物流与相关服务业的搭配。在家电下乡的政策推动中,已可以发现这个部分须要有更多的投入,这个领域如何透过政策或补贴,来鼓励台商或与大陆企业合作进行投资,为内需市场的开发提供重要“基础建设”,也是一新的合作领域。
4.既然两岸企业的合资或合作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税赋、金融、劳工政策上给予一定之鼓励,甚至在利用资本市场上给予若干指标,也是政策上可以构思的方向。
总之,中部崛起让两岸合作更深化、更广化。广化方面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市场包括出口与内需;深化方面包括两岸企业在国内业务合作、策略联盟、相互持股,甚至连手赴海外发展。既然如此,两岸政府应该视两岸企业为一体,不分彼此,塑环境、给政策。这与现实当然有距离,这个距离恰恰就是政策该填补的地方。上述四点只是列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