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经网】辽宁:把沿海经济带建成“黄金地带”

时间:2010-12-10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辽河在营口市和盘锦市交界处奔涌入海。这里刚刚建成通车的辽河特大桥,似在河海交汇处当空舞起一道“彩虹”,全长1443公里的辽宁滨海路自此实现了辽宁沿渤海、沿黄海海岸线无障碍贯通。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6座城市的发展,已从辽河时代步入了海洋时代,大开放、大发展的态势全面形成。

  跳出圈外的“鲅鱼圈”

  营口之变是整个辽宁转身向海的缩影。

  背倚辽河的营口市,过去沿海滩涂闲置,临港产业步履迟缓。如今,营口后来居上,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连续4年居辽宁省首位。

  营口的飞跃,从跳出圈外的“鲅鱼圈”开始。“鲅鱼圈”内有3个港口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营口港率先“跳出圈外”,由守港待客变为扩港引客。“十一五”期间,营口港投入160多亿元完善港口设施,同时主动将港口功能前移,先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建立了陆港,把海铁联运的触角伸向东北乃至东北亚腹地。5年前,吞吐量尚在几千万吨级的营口港就已把“十一五”目标锁定为2亿吨。5年来,营口港吞吐量先后突破1亿吨、1.5亿吨,今年有望实现突破2亿吨的目标。截至目前,营口港海铁联运集装箱总量已跃居全国港口第一名。按航运界发展规律,建亿吨大港起码需要15年至20年的时间,而营口港5年实现两大跳跃,已跻身全国10大亿吨港口之列。

  鞍钢新厂、五矿中板、中冶京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鲅鱼圈”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资金、项目、人才,也使营口的城市格局发生了由沿河向沿海布局的转变,项目承载力和城市承载力同步提升。

  营口市市长高军说,“以开放为半径,视野的圈子、发展的圈子就会无限大。”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辽宁城市的共识。比如,营口市与盘锦市共同整合港口资源,共享保税物流中心等设施,随着机场和城际轻轨的建设,两市走得“越来越近乎”。

  2009年9月,丹东市和大连港集团签订《港口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建设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大通道———海洋红亿吨港口及后方规划的临港产业园区。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建成,东北东部13市纷纷“借辽出海”。区域间、城市间、行业间的“圈圈框框”没有了,代之以四通八达的“网络”,交通网、信息网、物流网……由辽宁沿海经济带向内陆辐射,在辽宁中西部城市群交织,再扩散到东北以及更深远的腹地。仅以交通网为例,如今,辽宁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十一五”期间是建设投入最大、通车里程最多的时段。

  比空间距离拉得更近的是城市间的心理距离。共同招商、错位发展,无论沿海经济带还是沈阳经济区,强烈的合作愿望使城市群经济日益契合,辽宁14座城市正共打一张“开放牌”。

  拨快发展的“计时钟”

  曾有人说,自进入市场经济年代,丹东仪器仪表便“走得慢了”。今天一看大不同,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成立仅1年多,产值就超过了丹东该产业半个世纪的总和。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说,是对外开放把丹东产业结构的“表针”调优调快了。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几十年蓄积了企业、产品、人才等基础优势,但把看家本领转化为市场本领仍需“调表”。为延展产业链,丹东着力引南资北上;为科研成果迅速规模化、产业化,丹东着力引进海外研发团队,打开国际市场通道。构筑千亿元规模的现代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成为丹东“十二五”规划的新目标。

  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辽宁沿海各市深挖“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例如,锦州市滨海新区初步形成光伏、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工业体系;盘锦市辽滨沿海经济区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园区、盘锦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等园区已初具规模;葫芦岛市北港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也正加速建设。

  产业集群升级看企业龙头。辽宁沿海经济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原本潮平人稀的沿海滩涂,如今已成为众多投资者角逐的热土。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竞相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等布局落子,至今已吸引43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265亿元。

  辽宁对外开放在加速。去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54.4亿美元,同比增长28.5%。今年1至9月,辽宁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4.93亿美元。

  随着开放势能的积累,今年1至9月,辽宁省进出口总额达59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22%。其中,出口总额322.57亿美元,增长39.67%。自主品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均增势迅猛。

  海洋经济的绿色底蕴

  站在海上看大连,一边是蓬勃兴旺的现代化港区,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一边是风光无限的黄金海岸,绝大部分近岸海域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同时,大连还是首批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城市。

  大连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的?答案是: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第一审批”,坚定追求绿色的优质增长。

  知海、亲海、用海、利海。致力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大连市,把“促进人与海的和谐”作为城市指针。大连启动编制《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大连区域用海规划》,严格要求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污染总量不削减的、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危及海洋环境安全的坚决不批。

  “低碳智能型”、“第四代国际港口”,大连港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大连港在国内最早采用中水回收、海水热源地泵、海水淡化等新技术。尽管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但大连港集团去年的吞吐量仍同比增长10%,而生产综合能耗指标却下降了9.9%。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连港在创建绿色环保港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为向蓝色海洋追取“绿色增长”,丹东正在培育再生资源产业集群,把垃圾污染变废为宝;盘锦市在创建生态市的理念下实施辽滨沿海经济区建设,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总体环评来进行新产业带和新城区布局;营口市全力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新营口;鞍钢鲅鱼圈新厂已实现风能炼钢……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努力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经济腾飞的“黄金地带”和生态良好的“绿色地带”,闯出一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

编辑:孙金诚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