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征集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城市是什么样的,那么财富与魅力也许会成为很多人的必选。
六盘水,昔日“煤都”“钢城”,以资源富集著称南北;今日“中国凉都”,以消夏避暑之气候,乌蒙风情以及夜郎古韵名动天下。人们在惊叹她的资源与财富之时,会赞叹她的气候与地理,更会赞叹她的气质与魅力。
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六盘水是这样一座城市:
196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这里。第二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成立。三个区域整合,一个全新的地级行政区域由此而诞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同一天,一座崭新的工业化城池拔地而起——六盘水。
2005年8月,六盘水市以 “凉爽、舒服、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夏季气候特点,被权威部门称为“中国凉都”。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气候命名的城市。
……
1978年到2008年,一段如歌的年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乌蒙磅礴走泥丸”,已不再是领袖诗意的想象。
30年来,人们在这片深埋黑色矿藏以及高原理想的土地上,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生活作息,繁育后代。
六盘水的建设与变化,资源、工业、城市是一个次第渐生的逻辑关系。三重洗礼,成就了六盘水的独特气质。
曾经的磅礴气势化为柔美与刚硬兼备,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凉都”这一城市品牌的打造,美食节、汽车拉力赛、围棋赛等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更为这个城市平添了许多柔媚的风情。
当气候资源成为经营城市新的重要元素时,围绕“凉都”开展的城市建设、旅游推介、文化体育活动就呈铺天盖地之势。
2004年,炎炎夏日。一场名为“消夏文化节”的活动,如一阵凉风吹过乌蒙高原。
自此,每年夏日,自有消夏的清风掠过。煤钢艺术、现代艺术、大众艺术,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文化这个词已渗入六盘水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民众心中。
随风而至的还有这些:绿化,美化,文化,现代化……
六盘水,这座城市如此年轻——建市仅30余年,街道是新的,楼房是新的,城市是新规划建设的;但又是厚重的——其发展与历史,与国家命运时刻紧密联系,在这座城市周边山头上,在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脉中,埋藏着多少关于夜郎的青苔一样的历史和传说。
六盘水,如今已然成为贵州、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0.16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74.04亿元和37.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116元和3083元。六盘水市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念地行进在跨越式发展的大道上。
这是一座城市的理想,更是人们喜欢并愿意看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