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把西部大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情况
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生态立市、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着力发展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及其后续产业,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和开拓消费市场,强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工作进展顺利,“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主要进展及成效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到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15%,是建市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4位,名列贵阳、遵义、毕节之后。人均生产总值由3143元增加到14422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16.6:53.9:29.5调整为6.1:60.8:33.1。粮食总产量86万吨,比2000年增加15.37万吨,年均增长2.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38.6%,增加了11.6个百分点,马铃薯、茶叶、生姜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并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加值达237.5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7.6%,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原煤产量达5126万吨,钢308万吨,水泥282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2.4倍、1.3倍、1.17倍,发电量达319.6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7倍。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特别在“十五”后期和进入“十一五”以来,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8亿元, 比2000年增长6.4倍,年均增长2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铁路方面,水红铁路、内昆铁路、株六复线、六盘水南编组站等建成通车并投入营运,六沾铁路复线建设进展加快,境内铁路总里程达625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6.3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方面,水黄高等级公路、水盘东线、镇胜高速公路六盘水境内段、红威公路一期、玉马公路建成通车,两水线、刘坪线、晴新线油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英柏、柏火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开工建设并即将建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万公里。实现了市中心城区到贵阳通二级公路、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的目标。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座,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白河沟水库、渔洞坝水库开工建设,双桥水库、卡河水库、六盘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实施步伐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建成了盘县电厂、野马寨电厂、盘南电厂、发耳电厂,盘南、发耳等矿区建设进度加快,响水煤矿一期、松河煤矿、神仙坡煤矿、义忠煤矿、玉舍煤矿西井等基本建成。煤化工发展加快,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建成,盘南煤化工、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为把我市建设成为贵州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人民路、钟山大道、凉都大道相继建成并进行了成功改造,盘县政府、水城县政府成功搬迁,双水、凤凰、德坞、虹桥、杨柳等新区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红果、平寨两个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洪治涝工程、供水管网工程、排污管网工程、燃气管网工程等设施取得了明显成就。城市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凉都”品牌的打造及发展潜力的增强,六盘水市逐渐成为人们向往的安居乐业、休闲之地及亚高原健康之都。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以退耕还林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防治进度,共争取各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达30余万亩,治理面积约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2.5%提高到36%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环境状况总体趋于良好。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明显加强,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巩固了“两基”成果,全市普及义务教育率达100%,农村读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扩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等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扶持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宣传与培训等取得了明显效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提高了补助标准。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城市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残疾人事业等取得了新的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83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比200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2%。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1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9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比2000年下降了11个千分点。
在经济社会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总体上看,六盘水市还处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总量小,城乡差距大,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落后,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城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力加以解决。
(二)主要经验做法
2010年是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十个年头,在工作中,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六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五个结合”,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一是初步建立健全了退耕还林管理机制,搞好“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二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在退耕还林工程地区,积极发展沼气、节柴灶、薪炭林等多种能源形式,启动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三是扩大生态移民试点范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优先安排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易地安置。四是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包括畜牧业、中药材产业、林竹业、草产业等,通过安排小额贷款、贴息补助等,重点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开拓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发展。五是切实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六是针对我市土地石漠化的严峻形势,积极争取将其治理纳入退耕还林工程之荒山造林计划,加快治理步伐,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七是围绕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狠抓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注重森林防火、森林案件的查处等工作,森林资源保护取得实质性突破。八是加强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降低煤炭含硫量,控制火电厂、锅炉、工业炉窑和生活二氧化硫排放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全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2、高度重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逐步缓解
长期以来,我市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受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步伐缓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在工作中,一是积极做好配合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镇宁至胜境关、水城至盘县高速公路建设,目前镇宁至胜境关境内段已建成通车;二是积极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红威公路一期、玉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已建成通车。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建成六纳公路及平寨至郎岱延伸段、水城至普安公路野钟至河洋大桥段等县际油路;三是大力推进通乡油路建设步伐,注重通往重点景区的公路改造和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同村公路的建设,并提高等级和质量;五是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为打造成为贵州西部重化工基地创造条件;六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积极做好六盘水支线机场的前期工作,目前试验段已开工建设;七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问题的制约问题。
3、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一是抓住机遇,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和水力资源,加快了盘南电厂等一批火电以及一批水电站的建设步伐,使电力装机目前已达600万千瓦;二是大力推进响水煤矿等大型矿井的建设进度和部分大型矿区的前期工作,煤炭产量大幅增加,在今后几年内可达到8000万吨左右;三是大力支持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技改扩能工作,并实现3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四是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建设步伐,目前已初见成效;五是重视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发展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轻工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六是严格执行规划和产业政策,依法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坚决制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的低水平项目盲目扩张,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
4、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扶贫开发
我市西部大开发的难点和重点均在农村。一是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启动并实施了《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三是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创新养殖模式;四是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输出组织、维权服务三个环节的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已完成劳务输出20万人左右;五是抢抓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我市基本农田、乡村公路、水利设施、生态建设、能源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坚持提高人口素质与控制人口数量并重,巩固提高“村为主”,积极推进村(居)民自治,着力控制计划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快“普九”进程,使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认真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了广大中小学的读书条件;四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五是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基本完善了我市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六是基本完成了农村卫星广播电视收转站数字化改造任务,推进市中心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基本实现了电视信号光缆传输。
二、新形势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造成一定影响。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国际形势比较动荡,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并有可能演变成为地区之间甚至世界性的问题,对全国甚至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伤害;二是在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市仍然处于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的不利地位;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较脆弱,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等。
但也要看到我们的有利条件:一是当前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能源短缺,价格将逐步回升,为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三是随着我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六盘水市已初步建设成为贵州西部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将在今后几年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等。
三、“十二五”及到202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和战略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六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按照“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和“加油提速,能快则快”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思路,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煤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市中心城区及城郊卫星城和县城所在城镇、重点城镇为主的六盘水市大城市体系的构建,解决好城市供水和农业旱地灌溉等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畜牧业,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生态立市、循环经济”。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左右,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均增长11%以上,经济发展的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经济调控的能力逐步逐渐增强,财政总收入达3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左右,城镇对经济的带动能力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将取得新的成绩,森林覆盖率达45%左右,达到贵州的平均水平;建成贵州西部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建成更加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体系;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城乡居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小康社会迈进。
(三)重点任务
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交通方面,一是根据建设贵州西部重化工基地的需要,重点围绕煤化工建设,抓紧改建或新建一批专用铁路支线;二是加快推进水盘高速公路和柏果至火铺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通车;积极推进已规划的二级路、乡与乡的连接线和运煤公路的建设进度;在实现乡乡通油路的基础上,实现主要工矿区、旅游点、铁路站点、水路码头及大部分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三是着手规划几条通往宣威、曲靖、昭通、纳雍、赫章、威宁、晴隆等地的二级公路,并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早日开工建设,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四是加快推进六盘水月照机场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水利方面,一是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二是加快白河沟水库、渔洞坝水库、卡河水库、旧院水库建设进度,大力推进双桥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开工建设;三是加大对病险水库治理力度,尽快完成病险水库的治理;四是统筹抓好城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工业用水、农田灌溉、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供水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2、加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继续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路子,整合、改造和提高现有煤矿,加快煤炭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二是大力推进六枝电厂、鳝泥坡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建设盘县坡上牧场风力发电站;鼓励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把发展煤化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积极推进煤液化和煤气化,实现煤炭资源向洁净二次能源的就地转化。四是积极发展轻工业,力争在畜产品、生姜、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上取得大的进展。大力推进虹桥新区建设,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五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加快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和包装;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促进其它服务业快速发展。六是抓住当前宏观调控的机遇,做好具有较高技术和水平的产业特别是轻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3、全力以赴抓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建设,这是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二是要着重抓好在建项目和争取新开工项目,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进度,新开工项目要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三是拓宽思路,积极开展内引外联和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四是强化项目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以及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使重点项目建设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快建设进度。
4、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继续加大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市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二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虹桥、凤凰、德坞、双水、杨柳等新区,加大推进老城、场坝、西站等片区旧城改造。三是加快红果、平寨两个县城发展步伐,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人口聚集为重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四是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大力推进岩脚、汪家寨、老鹰山、响水、柏果、玉舍、发耳等重点小城镇建设,统筹抓好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载体,把加快产业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实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5、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引导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能获得较高收入的产业和城镇转移,到2020年,要力争转移农村人口60万人以上。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农业生产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三是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集中力量抓好贫困地区路、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努力抑制返贫。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机制,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6、统筹兼顾,协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二是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以解决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加,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开发体系和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四是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7、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逐步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使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进一步深化交通、水利等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五是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建立和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及投诉机构工作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