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07年两岸春节包机
    本 网 首 页   |   专 题 首 页    |    最 新 动 态    |    相 关 评 论   |      图 片 新 闻    |    包 机 回 顾   
字号:
文汇报:哪能只读“李敖”

  时间:2005-09-15 16:53    来源:     
 
 

  凤凰卫视有一个专门让李敖说三道四的节目,其准广告词为“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每每听到这两句话,总觉得哪里出了偏差,有点不对劲。

  “让李敖去读书”没有什么不对。李敖是读书人,你就是把他关进大牢去,不让他读书,他也要变着法子读的;“我们来读李敖”似也未尝不可。李敖博览群书,有胆有识,读读李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听李敖谈天说地,未必“胜读十年书”,却有可能使人顿开茅塞。然而,把“让李敖去读书”与“我们来读李敖”两句话连在一起,隐隐约约地包含着另一层意思:“我们”没有时间没有必要去读那么多书,那就只“读李敖”吧,“读李敖”成了读书的一条捷径。

  这么一来,问题就凸现了——李敖知识再渊博,能让“我们来读”的,也只是经过他消化的知识;李敖见解再深精,能让“我们来读”的,也只是在他的特定视角中的见解;李敖读过的书再多,能让“我们来读”的,也必定已经过他的取舍,何况他也会有思想的局限、利益的牵制、情感的趋动,只读李敖,靠得住吗?

  “别人嚼过的馍”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还掺了不少别人的口水。读书也一样,只读李敖,无异于专吃李敖“嚼过的馍”,包括搅拌着馍屑馍渣的李敖的口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情志兴趣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悟性各不相同。同读一本书,就会有不同的兴奋点,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自己不读《红楼梦》,只叫李敖去当“二传手”,那么,你心中最多也只有李敖心中的林黛玉的翻版。

  李敖的东西我读得不多,读的比较多的倒是鲁迅。因为1936年10月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思潮各种争论以及各种恩恩怨怨,都在《鲁迅全集》中留下了印记,我原先认为,读了鲁迅,差不多等于读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然而,就因为只读鲁迅,留在我心中的陈西滢,也就只是“正人君子”和“叭儿狗”。前些年读西滢教授的文章,方知此公其实也有平民情怀,并非只是“为王前驱”的角色。于是想到,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固然不能不读鲁迅,但只读鲁迅,其实也是不完整的。

  以此类推,就算李敖真的与鲁迅一样了得,“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之类,恐怕也张扬不得。只读鲁迅尚且不行,又哪能只读“李敖”?

  像这样充当“读书捷径”的当然不止一个李敖,也不仅是在电视节目中谈天说地。如今有多少选本在作为文化快餐“以飨读者”,似乎就不乏有“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的意思。书海无涯,生也有涯,选本当然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你要在某一领域涉猎,也就不妨读读某一领域的选本,或者读读别人的介绍或书评。然而,正如鲁迅所说:“选本既经选者所滤过,就总只能吃他所给与的糟与镵。况且有时还加以批评,提醒了他之以为然,而默杀了他之以为不然处。”因而,读各类选本时就得相当小心,切记此中包含有选编者或介绍者特定的视角与好恶。倘若真要搞清什么全貌或真相,更得自己去读原著。(来源:文汇报;作者:宋志坚)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