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青海海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时间:2010-08-04 00:59   来源:中国网

在遥远的中国西部,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前沿,有一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这里有彩陶流成的河流;这里有物产富阜的山川;这里有“花儿”汇成的海洋;这里有炊烟缭绕的家园……

这里,就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青海省海东地区。

海东,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称。

海东,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图为美丽的青海湖。(摄影 钮东昊)

海东现辖6县,即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有105个乡镇。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其中回、藏、土、撒拉和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近65万人。海东地委、行署设在平安县平安镇。

海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实,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人民勤劳纯朴。黄河和湟水哺育了河湟谷地古老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是啊,走进河湟谷地,透过喧闹的生活,依稀可闻历史悠远的回声……

厚重的黄土,沉绽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奔腾的河流,讲述着千年兴衰故事;肃穆的山崖,映照着昔日征杀的烽火…

大量考古发掘表明,约6000多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先民活动的足迹。民和境内的喇家遗址仿佛呈现着史前先民劫难的惨烈场景;那些黄土地上随处可见的陶片,就是先民遗留的文明碎片。彩陶是河湟谷地古老文化的象征……

河湟阅历了秦时明月,汉时边关,唐蕃古道,宋元烽烟和明清沧桑。汉后将军赵充国统兵屯田河湟,秃发乌孤建都南凉(即今乐都),文成公主进藏和蕃……这些故事犹如历史天穹上的星辰,至今闪耀着光辉……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浪潮的冲击下,现代文明的春天正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悄然来临。

海东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农业,近年来海东的特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摄影 钮东昊)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海东地委和行署的战略决择使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海东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农业。这里340多万亩耕地盛产小麦、青稞、碗豆、洋芋、油料和瓜果蔬菜,年粮油总产量近50万吨、蔬菜总产量30多万吨、瓜果总产量近万吨,是青海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同是这片土地,同是这些农民,但一个“调”字,一个“特”字,使他们真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平安县小峡镇三十里铺村过去只靠单一的小麦种植,人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2001年,这个村实“百户百棚”蔬菜种植园项目,建成了全县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种植蔬菜比种植小麦收入猛增了10倍,这让三十里铺村村民真正感到掘出第一桶金子的欣喜。

乐都县实施“蔬菜立县”战略,在近50公里的湟水两岸,基本形成了蔬菜种植“白色走廊”,每年生产大蒜、辣椒、韭菜等各类蔬菜近3亿公斤,收入超亿元。蔬菜销售全国各地,红皮大蒜还远销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畜牧业作为海东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一翼,振翅高飞。

2000年,海东“西繁东育”工程序幕在平安县石灰窑乡下河滩村拉开。全区第一个“大规模、小群体”牛羊育肥基地在这里正式建成。

于是,“西繁东育”的星星之火,在海东形成燎原之势……

编辑:杨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