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管委会打造“三山、三地”发展旅游业纪实

时间:2012-07-13 12:56   来源:吉林日报

  “全面建设生态、魅力、和谐长白山,努力打造生物生长栖息保护地、人类休闲养生目的地、人与自然和谐示范地(简称三山、三地)。”这是我们在长白山管委会采访期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在管委会大楼一楼大厅中央,摆放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域全景沙盘,悬挂着的7幅功能小镇规划详图上方,LED显示屏滚动介绍着这幅长白山保护区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晗说,建设“三山、三地”,把长白山建设成国际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发展理念,终极目标,也是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战略部署。

  按照这一理念,沿着这一思路,他们绘就蓝图,全面建设。如

  今的长白山,山山云蒸霞蔚,处处龙腾虎跃。

  做好规划有序开发

  “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做全省旅游业的龙头。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对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提出的总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他们明确了建设“三山、三地”的发展理念,聘请来世界一流的规划公司编制出一个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三、七”的长白山产业发展布局,即一个长白山主景区,池北、池南和池西区三大旅游基地,生态、养生、温泉、滑雪等七个特色主题功能小镇。

  长白山区开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在管委会所在地池北区(二道白河镇),长白山卡森国际

  综合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忙绿的身影。这个项目浙江卡森集团投资120亿,项目一期“长白天地”主体已封顶。

  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赵兴利说,浙江卡森只是招商引来的众多企业之一。白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香港)新和成集团、卡森国际、北大青鸟集团……一大批上市企业相继落户长白山。投资15亿元建设的白溪旅游度假区、投资3.5亿元的多家五星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50亿元的望天鹅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2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池北、池南、池西相互呼应,3大旅游基地已具雏形。随着项目的落地,由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环区公路、景区旅游公路构成的长白山旅游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赵兴利兴奋地说,已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93个,实现招商引资500亿元。为了扩大战果,择优招商,让产业洼地变成投资热土,今年他们启动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年”,成立了24个招商小组,带着包装好的温泉、滑雪、生态产品开发等10个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分赴全国

  各地开展品牌营销和项目推介。

  “一条条通衢大道、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功能小镇,相互联动,最终拓展成‘环长白山1小时’、‘全省3小时’、‘东北6小时’旅游经济圈的地缘市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国内市场,东北亚为重点的海外市场。”长白山管委会主任助理、旅游局长宋咏充满憧憬地说。如今在长白山区域,2星级以上的酒店宾馆达21家、时尚旅店320家,接待床位达到了12000张。还有旅行社11家、饭店280家、土特产品商店128家,基本形成了吃住行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文化引领转型升级

  “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功能服务配套型、生态文化融合型转型升级”,是管委会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所做的一项内功。

  管委会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李易伦说:“转型升级要靠文化引领,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他是省广电局下派到这里的干部,2010年刚来时,想找一份权威一点、系统一点的长白山旅游介绍都难。游客基本是当天来当天

  走,除了浏览长白山自然风光外,很少有人了解长白山的人文历史。而长白山恰恰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浩瀚的原始森林充满神奇、神圣、神秘和原始、源头、元气的味道,要把长白山建成“休闲养生地”,就必须挖掘“大美长白山”的大文化内涵。

  为了做到这一点,李易伦说,他们正在全力打造“五个一”工程:一系列歌曲、一系列丛书、一系列电影电视剧、一系列纪录片、一台文艺节目。如今已推出一批大型旅游风光画册,旅游风光片、生态纪录片、人文纪录片、数字电影《跑山》、系列歌曲集《大美长白山》、系列丛书《长白山历史文化传说》、系列评书《长白山传奇》、动漫片《乌龙院长白山传奇》等,相继创作出炉。

  投资1500万元与华谊兄弟联合拍摄的以长白山为场景的电视剧《非诚勿扰》正式签约,与央视纪录片频道联合摄制大型高清生态纪录片《长白山》。他们还在央视等强势媒体投放广告,连续6年举办了长白山国际旅游节、长白山国际雪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把久锁于大山之中的长白山文化,释放开来,展示给游人。

  文化与旅游融合,催生出生态游、休闲游、红色游等一批文化旅游新业态。李易伦说,他们引进一家企业,投资20亿元,正在打造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长白山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这是他们引进餐饮、休闲、健康、冰雪等新型文化资源,创新结合载体的新尝试。

  “去年长白山景区旅游人数达到142万人次,是管委会成立之初的2倍;收入3.7亿元,是那时的3倍。今年1到5月份游客数比去年增加了30%。要转型升级,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必须跟上。”杨龙说,去年他们集团投资5000万元,在老山门的一侧兴建了新山门。新山门将实行售票、安检、休息、娱乐、饮食、购物一体化,并建有现代化的全覆盖监控室,随时了解景区内游客情况。这里将成为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旅游服务区。

  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新山门主体工程已完工,为减少停车占地面积,一座4层立体停车楼格外显眼。工人说,7月份这里将开门迎客。他们还将投资5亿多元,重点建设国际温泉度假村、U型谷改造、西景区景点开发等7个项目。

  长白山旅游的转型升级,正使这里变成“春天的活力世界,夏天的清凉世界,秋天的多彩世界,冬天的冰雪世界”。

  保护第一永续利用

  王伟是头道保护管理站的站长,见到他时,他正和3名队员巡查回来。一身迷彩服,湿漉漉的,防火靴上也沾满了泥草。一进屋,他就安排人去送一位被“草爬子”叮咬的队员去医院。“长年在山上走,被虫蛇咬是常事,尽管打了疫苗,为了安全还是要到医院观察。”他说,头道站负责4203公顷的防护森林面积,20多位职工分成8组,周而复始地长年在山上巡查,力争保护区内一草一木不被破坏。

  “在保护面前,再大利益不动摇,再小生态不破坏。”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李志宏说,他们中心有9个这样的保护管理站,共有职工457人。他们以生态保护为己任,恪守着这条底线。

  在白河保护管理站,站长王佳春正领着几名工人侍弄木耳栽子,这既是他们的副业生产,也是职工食堂副食基地。我们以为这是他们利用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的无本生意,没想到,这7万袋木耳栽子,全是他们花钱从外地买来的。王佳春说,别说动林木,就是职工吃的山菜,也不准从保护区内采摘。李志宏说,由于他们经费有限,职工工资很低,再加上劳动强度大,一个职工一年看山下来,得穿破三四双胶鞋。如果他们破坏规矩,把山货往家搬,仅红松子采集一项,每年收入就能有3000多万元。可他们却守着个大金盆要饭吃,为的就是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李志宏说,为了全面恢复生态植被和自然景观,今年景区内的“五馆一站”全部拆除,这对他们来讲无疑又是一大损失。

  这一切都源于管委会实行的“大保护”战略举措。他们打破了就保护抓保护的思维模式,实施了“科学利用,区域联动,项目支撑,部门协同”的保护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多领域的保护规划,做到景区与保护区联手保护,保护区与市区通盘考虑,一年四季不闲着,开展一个接一个的护薇菜、护林蛙、红松种源保护、反盗伐反盗猎等专项行动。

  正因为这严格的管理和防护,才使保护区实现连续5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使长白山成为亚洲东部保存最为完好、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东北地区天然生态屏障,年生物多样性经济总值达到100亿元。(记者 王文涛 王文辉 曹梦南 )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