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于孔子故居立庙祭祀,这就是孔庙最早的雏形。汉代以后历朝对孔子的尊崇,使孔庙屡毁屡建,规模也越建越大。在明代中叶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一次雷火焚烧后,孔庙得到皇帝诏许进行重建,从京畿及各王府调来能工巧匠,由朝廷派遣大臣督工建造,庙的规制达到了全盛期。现在的孔庙总平面,基本上就是此次重建后形成的。其中圣时门、弘道门、奎文阁等建筑还是当时的原构。而杏坛、圣迹殿则是明代晚期的建筑。
孔庙占地面积约4.6公顷,东西宽141~153米,南北长637~651米。全庙自南至北有七进院落,前五进是前导部分,大成殿的院落则是全庙的主体。
前导部分主要由400米长的甬道和包括大门棂星门在内的五座门组成,这五座门是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在圣时门之前有牌坊、照壁,形成门前空间,这些牌坊都是表彰孔子的崇高道德和丰功伟绩的,如“道冠古今”、“德侔天地”等。在这些门之间的庭院内遍植柏树,别无其他建筑物,形成清肃静穆的参拜环境。进入同文门内,是一座七开间二层藏书楼“奎文阁”,楼上藏有大量书籍。楼下既是穿堂,又是祭孔前习仪之所。楼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式建筑,是祭孔前主祭、陪祭人员斋戒住宿之处。
|
|
|
櫺星门(孔庙的大门)
|
|
|
|
孔庙奎文阁 |
穿过奎文阁楼下进入大成门前的院落,这里有元代和金代碑亭各两座(清代加建了九座碑亭,庭院显得壅塞)。由棂星门至同文门,共有五道门,在中国古代礼制上只有皇宫前才有建“五门”的资格,可见明代中期朝廷对孔子的极度尊崇。
在孔庙外墙四隅建有四座角楼,其实是四个“L”形平面的小建筑,犹如亭子,无实际用途,是根据“王者角隅”的古制设置的。因为孔子在唐代已被追封为“文宣王”,所以元代初期(13世纪末)诏准建造角楼,现在角楼是清初重建之物。
进入大成门,在路的正中有一座方形重檐建筑,这就是纪念孔子讲学的杏坛。
杏坛正北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子及儒家十四位重要人物的神位所在和举行祭孔仪式的场所。这里庭院宽阔,殿宇巍峨(庭院南北长90米,东西宽63米,殿高24.6米,面阔45.6米),两边廊庑各四十间,内供百余位儒家优秀人物的神主。大成殿由两层台基高高托起,正面十根石檐柱用浮雕刻作升降龙蟠于柱上,使此殿格外显得突出。屋面用绿琉璃瓦(清末改为黄琉璃瓦)。
大成门与大成殿距离与殿高之比为3.5∶1,视觉构图效果良好,可惜庭中柏树过多,遮挡视线,使人无法展望最佳画面。
曲阜孔庙的例行祭祀每年达三十余次。每季一次的大祭称为“释奠”,参祀人数约千名,主祭、分祭及司仪人员进入殿内,其余乐舞生一百一十人在月台上舞蹈、奏乐,陪祭人员则立于庭内,所以宽阔的庭院和月台实属功能上的必要。
大成殿西侧的庭院有习奏乐器的“金丝堂”和孔子父母的祠堂“启圣殿”;东侧的庭院内则是讲习诗礼的“诗礼堂”和孔子历代后裔的祠堂,也是孔族的家庙。礼与乐是孔子所授“六艺之首”,设此二堂以表彰孔学源流。大成殿后院是明末所建的“圣迹殿”,殿内陈列石刻图画一百二十幅,描述孔子一生事迹。圣迹殿两侧院内有神厨、神庖及瘗所、燎所等祭祀所需的辅助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