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生至今2560年,他的后世子孙遍于海内外。
历史上,孔子的嫡孙居住在曲阜孔府。宋朝时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孙孔宗愿的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世袭罔替,并正式建造了衍圣公府(孔府)。衍圣公这一封号由46代孔宗愿传到77代孔德成,延续了31代,历时近千年。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父亲,76代衍圣公孔令贻幼年丧父,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5岁袭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岁。
孔令贻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孙:长女孔德齐(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现在北京;子孔德成,现在台湾,均是一母所生。孔德成是遗腹子,出生百日即袭封爵位。孔德成和其胞姐孔德懋在孔府一起生活,上家学读书,在孔府长大。孔德懋出嫁北京,“七七事变”前夕孔德成远赴重庆。
从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孙中,只有三代离开故乡曲阜。一是第8代孔鲋,当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要来曲阜时,他连夜将祖传经书藏于夹皮墙内,只身去嵩山投奔陈胜起义军,被尊为军师。以后因病死在军中。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随北宋皇帝南迁,定居浙江衢州。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为衍圣公,由此分为南北两宗100多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认为只应有一个衍圣公,南宗的孔洙让爵位给北宗的孔治。以后改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400多年。三是第77代孔德成,国难当头,不被敌人所用,离开了千年祖业和故土辗转到后方,路经武汉时,即在报上发表了《抗日宣言》。抗日胜利后,孔德成随当时的中央政府由重庆迁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后因时局变迁,又两岸相隔数十年。终于天遂人愿,姐弟得以团聚。
孔子后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辈取名,否则不准入家谱。字辈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10字,以后崇祯皇帝又钦定10个字,清朝乾隆皇帝又钦定10个字,民国时期,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定20个字,报经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县将这50个字布告周知。即:(从56代至105代的字辈)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朝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绪世昌
由此,尽管孔子后裔人数众多,相互不认识,但只要根据名字,就可以从大的方面确定辈分。孔子后代繁衍年代久远,支脉繁多,但都和孔府有血缘关系,孔氏家族如一棵参天大树。孔府是孔子后世嫡系长孙即衍圣公居住的地方,他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而历代衍圣公的弟弟长大后,按照孔府规矩是要分出另过的,随着他们子孙的繁衍也就像这棵大树上生出的许多分支。要了解这支的始祖是谁?是在哪一代分出的?以及世系如何发展?这些在《孔子世家谱》上皆有据可查。《孔子世家谱》两千五百年谱系不乱,支脉清楚,实为举世珍宝。
据2008年的数字,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统计,第五次修订的《孔子世家谱》最新收录的孔氏族人预计将超过200万人。
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第五次修订。此后,协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9年间,陆续收到130多万孔子后裔的资料。目前,资料登记工作已全面结束。
据续修工作协会有关人员介绍,这新增的130多万人是根据缴纳入谱费人次计算得出的,已故孔氏族人可免去这一费用,并不包括在这一数字内,加上最近一次修订的民国谱中的近60万名孔子后裔,新谱最终录入人数将可能超过200万。
按照明朝以来的惯例,《孔子世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只大修了4次,分别在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最近一次是在民国时期,收录近60万人,由孔德成主持。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孔子世家谱》编辑部主任孔德威说,到2004年底,续修协会已收到至少100万份后裔资料,本打算停止登记,但后裔入谱愿望强烈,从世界各地报送材料的人数越来越多,协会不得不将登记工作延长至2007年底。
根据目前已登记的后裔资料证实,孔子后裔已繁衍至第八十三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10多岁的女孩,现在辽宁省。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孔子世家谱》,不仅反映了孔子后代繁衍的图景,而且它本身的悠久和完备程度超出了一般家谱,在中国家谱中占有特殊地位。
孔德墉说,续修《孔子世家谱》是为了家族,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和历史,是孔子后人必须担负的使命。孔子家族史与正史、地方史志一样,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世家谱》与同时期的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据了解,修订后的《孔子世家谱》的意义已不仅局限在历史领域,由于新家谱将实现数字化,并被赋予了分类统计功能,对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