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

  时间:2005-02-04 15:07    来源:     
 
 


  台湾

  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在台湾,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台湾春节元宵期间民俗活动全部源自大陆,特别是闽南地区。但又有所演变,成为今日台湾独特的文体习俗。
   
  开路鼓 据《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节庆卷》载:“无论是开路鼓或马前锣,其目的是以喧哗的声音,通告沿途的居民……。所奏的仅是几个简单的音节,像是‘呼呼锵’之类的。所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大锣大鼓,有的架在鼓架上,有的装在自行车上,有的两人扛着”。这种开路鼓都在游艺队伍前头开路。
   
  艺阵 《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说:“所谓艺阵,乃是艺阁和阵头的并称,自古以来便是迎热闹的主力,带来热闹娱人的功能,活泼了节日文化内容”、“大体而言,艺阁可分为艺阁与娱蚣阁两大类。阵头的项目较多,计有:宗教阵头、化妆表演阵头、小戏阵头、趣味阵头、武术阵头、乞丐阵头等多项,其中有多项来自先民的移垦,也有不少完全因台湾特殊的风土环境而生,映现出独特的台湾文化精神与内容”。具体艺阵如蜈蚣阵、宋江阵、弄狮阵、舞龙阵、狮阵、高跷阵、车鼓阵、跳鼓阵、白鹤阵、八家将阵、布马阵……数十项。
   
  蜈蚣阵 又称蜈蚣阁,是台湾一种规模较大的艺阵。《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载:现在大多被称为蜈蚣阵的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长木板连成蜈蚣身,每节上坐着一位化装成历史故事的孩子,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蜈蚣足数早年虽说以50为数,现今从36到108皆有。这种蜈蚣阵实际上是从闽南一带蜈蚣阁传过去的。
   
  龙阵 龙阵在大陆或闽南称为舞龙,传到台湾称为龙阵。《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载:“结合骆驼头、鹿角、牛耳、蛇身、鹰爪、鳄鱼鳞于一身的龙,是中国人虚构的图腾,台湾先民在移民之初,带来许多文化,龙的形象也同时进入台湾,存活于台湾人民的心目中”。台湾龙阵是春节、元宵主要娱乐体育项目,代表着喜庆与吉祥。主要有青龙、金黄龙、白龙三大类,前二者为节日贺喜专用,后者为丧事场合所用。龙身短者为9节,长者可达108节,一般为20节左右。龙阵可单独演,也可以双龙或多龙合演。目前台湾龙阵还增加喷火、喷水及喷五彩烟雾,使表演气氛更为浓烈。
   
  狮阵 台湾有醒狮阵、龙凤阵和细妹狮阵。《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载:“舞狮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游艺活动之一,清初移民来台时,便传入台湾,藉着地方自卫武力的兴起而繁衍”。该书又载:“台湾狮阵,由于传入地方的不同,也出现多种不同类型:新竹以北地区为开口的笼仔狮;新竹以南都为闭口的鸡笼狮;广东移民舞的是醒狮;另一只是由北京传入,全身披毛的北京狮。在这四大原型之下,民间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宋江狮、龙凤狮等特有的狮阵”。台湾狮阵由两人舞狮,一个扮狮鬼。表演时由笑佛前导,一般以爬高为主,或叠罗汉式的上叠,更有登天柱、上梯,表演一柱擎天、过独木桥等高难度的绝技。

  细妹狮阵 是台湾花莲凤林的富源保安营一支绝无仅有的妇女舞狮队。这里是客家聚落地。六十年代因狮阵后继无人,几位妇女便承担下来,开始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她们坚决承担,并正式成立队“细妹狮阵”(客家话妇女称细妹)。她们舞的是高难度的醒狮阵。如今,这支细妹狮队声誉远播台湾全岛,经常表演。
   
  十二婆姐阵 这种民间艺阵取材于民间信仰的婆姐母,是台湾民俗艺阵中著名阵头。传说中的36婆姐为陈靖姑收服的妖女。陈靖姑得道后,向她们传授仙法灵术,共同成为助产扶婴的能手,民间捧她们为婴儿守护神。这种面具阵头由12人扮婆姐,另2人扮婆姐母及婆姐子,表演时以纵队及绕圈打转为主,以鼓声配合足步,不快不慢,身穿彩艳凤仙装,头戴婆姐面具,左手撑伞,右手拿扇,12婆姐由男性扮演。台湾新营麻豆和台北“国立艺术学院”学生各组成一团,经常表演,特别是在春节元宵。
   
  素兰出嫁阵 笔者观看了台湾屏东“素兰小姐出嫁阵”舞蹈十分风趣逗人。它是根据台湾传统婚俗编演的。以《素兰小姐欲出嫁》歌曲为配曲,有带路者、素兰小姐、伴娘、扛轿者及老媒婆等人物,扮者以民初凤仙装或白纱礼服为主。表演时呈一列纵队,随歌声起舞,或进或退,或绕圈打转,活泼生动,充满情趣。
   
  跳鼓阵台湾跳鼓阵源于闽南大鼓凉伞舞,它又名大鼓阵、花鼓阵、大鼓弄等多种名称。演出特点是击鼓跳跃,变化出巧妙的队形,活泼娇健。十分普遍,不但单位、农村都有跳鼓阵,学校学生跳鼓阵也不少。
   
  电子琴花车 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台湾电子琴花车很快遍布全岛,成为节日中重要娱乐项目。由小货车改装成流动舞台,声光音响富丽,装饰具全。由送葬队伍电子琴车蜕变而来,后来加上着三点式的女郎,竟然成为一股旋风,台湾到处都有。

  大陆元宵节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是热热闹闹中国年的“压轴戏”。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编辑:赵芩)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