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年”原本是指怪兽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飞帖名刺是贺年卡鼻祖
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
这个风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以投谒代替拜年。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在的贺年卡的起源。“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帖,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拜年分五类
过去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五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二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和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作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少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过年时,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时间要把握好
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是拜年的第一要素。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礼物也应得体。给长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是一种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体,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拜年时,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些积怨,也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的事情,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