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山
 
情是一座山 情是一条河---——“情系黄山”两岸文化联谊行侧记

  时间:2007-07-07 15:47    来源:     
 
 

  此岸与彼岸,以水相联;我们与你们,以情相通。“情系黄山——两岸文化联谊行”从合肥始,至黄山终,一路上,那根用文化、用山水、用同胞情拧成的绳,将两岸诸地的文化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有汗同流,有累同受,有歌同唱,有酒同饮,有乐同享中华文化联谊会以有效的组织,加上安徽省文化厅、安庆市文化局、池州市文化局、黄山市文化局的有力配合,完成了台湾、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的文化直通,在酷暑之中畅叙故谊新情,其乐呵呵,其情融融。

   近百人的联谊队伍首先在合肥落脚,三国故地合肥同时是包拯的故乡。当晚,盛大的“情系黄山”活动开幕式在合肥外商中心宴会厅举行。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非常自豪地将“安徽”、将“徽文化”灌输给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安徽居华东腹地,扼江淮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安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老庄学派到西汉淮南学派,从汉魏建安文学到宋代程朱理学,从徽文化到桐城派,从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戴震、吴敬梓到陈独秀、胡适、王稼祥、杨振宁,安徽自古以来,文风炽盛,名人辈出……“情系黄山”两岸文化联谊行作为一项重要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行至安徽,也将对宣传安徽、扩大安徽在台港澳地区的影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部港澳台司司长丁伟亦专程赶到绿城合肥,预祝参加联谊活动的所有团员们旅途愉快。台湾《中国时报》副总经理吴林林女士身为“安徽姑娘”,祝愿大家在与安徽山水的“第一类接触”中,互生友情,共同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豪情。

    7月6日,两岸文化联谊一行百人在匆忙结束对包拯的拜谒之后,驱车途经桐城。“文庙”是桐城的缩影,桐城派而今栖息在此,以文字、图片的方式绽放着悠久的光芒。数步之遥便是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正是考生们看考场的日子,明天他们将在此酣战,像早先的学人一样,从此走出桐城,看见更大更光亮的天日。校园里的那座钟楼,仿佛也很懂得“与时俱进”的含义。

  别了桐城就到了安庆。这片京剧的孕育地、黄梅戏的故乡,正被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修正着,一池一湖的水,湖水里的荷花,释放着湿漉漉的清香。“情系黄山”的众人于黄昏时分到此,又在夜晚坐进了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的小剧场。青年黄梅戏艺术家韩在芬——因优秀的《徽州女人》名扬海外的女团长,与她的团员们一起为大家献上了乡野情调的《打豆腐》,大家风范的《女附马》,黄梅戏能上能下、且雅且俗的特点完整地得到体现。

  7月7日,众人奔向池州,九华山在此,九华山因佛教而闻名天下。九华小镇,相当古朴,小镇上的酒店异样地典雅,进得屋去,几乎就忘了旅途的劳累。夜晚,风往小镇广场上聚拢,戏台上已上演了傩戏——这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活化石在今时今日当然也有了些现代风采,因此少了份远古的神秘,然而,不在池州,你还是看不到这样的“山货”。看傩戏之前,还有一场盛事,为祈祷世界和平,九华山的佛界大师们在佛堂里做佛事。是听不懂的歌,是唱不会的词,然而歌声深远、雄浑,是虔诚的祈祷,不是迷信。只见所有的人,手合十,眼闭拢,九华山下这场佛事让不少人泪眼朦胧。

  7月8日登九华,先坐了缆车,满山的翠竹像绿色的旗,旗帜招展。尔后登山,上“天台”还有很长的路。台阶一级一级,终点大概只有“一线天”,但不知谁说了,坚持就是一种美。可敬的是团里的年长者,文化部前副部长、中国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副主席艾青春,腰里别着测步机,快乐地为“两万步”的总量积蓄。还有女导演陈薪伊,大身体里藏着童心,不仅她快乐,还把快乐传染给你。更有港澳台的老先生们,比如台湾团的召集人、台北唐龙艺术公司总经理王镇亚、背着照相机的澳门摄影家李公剑先生、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潘呈龙先生,鹤发在顶,却动如脱兔。坐山观山,才知,九华山倘若没有佛教文化,不过是普通的山一座,有佛的九华山,便是有灵魂的山了。

  别九华,当日奔黄山,这样的日程兀显了“日程”的本义。进黄山的路,用大车进,路可算是太平,一路颠簸到头。未见山时先见湖,是人工的太平湖,却仿佛自然天成。从后山进山,缆车能装百人,据说为了山上挑夫不失业,这揽车严禁装物。离天黑已经不远,抓紧看一两处。黄山的景就是这样,可以险,可以峻,可以秀,可以怪,黄山以一山之能,阐述了山的多项功能,这便是黄山的个性。

  在狮林大酒店临时落户。晚餐,每一滴酒,每一粒米,都来自山下,都曾是挑夫们肩上的沉重。因此,要珍惜它。我们放开吃,放开喝,台湾的阿财、阿敏夫妇,一对非文化圈的人,与我们成了旅途中的挚友。酒后我们热情相拥。那晚心醉了,脑子醒着,以为在黄山上醉酒不为过,还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博士、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霍志刚主任等等,同为中国人,恰好也好酒,在黄山这样的地方,借酒发“疯”,美不胜收。凌晨4时在山头等日出,上山的人总要看日出。日出是有的,不过被云挡着,没有一轮红彤彤的圆太阳,却有万丈霞光。回头睡个回笼觉,便起步去始信峰、莲花峰、玉屏峰。

  烈日直射后脖子,脚下的路同时越走越陡。百步云梯其实就是通关道,两岸的朋友在一条路上坚韧不拔地走。脚下是没完没了的台阶,前方是无限的美景,以台湾地区文化人为主要宾客的两岸文化联谊活动的全体人员格外感受出未来台湾的分量。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就如同黄山松必须扎根在黄山一样。

  7月10日傍晚我们来到黄山脚下,其实是回到了旧时的徽州府。7月11日,先看西递、宏村,皖南民居的两个最典型的代表,均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时间有限,脚步匆忙,心中的遗憾扔在每一户看过的知名与不知名的旧时徽商人的家中,循着每一份家谱,都可循到长篇的故事,商业的、情感的、道德的、文化的,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带着不平静的心,看的是***非法字符,论坛系统自动屏蔽***同志题字的“花山迷窟”,36个洞,先开发的是第35号和第36号窟,硕大,历史无迹,越看越觉得的确是个迷。

  晚上,就在黄山大酒店座谈“徽文化”,撰写了《乡土中国——徽州民居》一书的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王振忠博士,先讲了徽文化的简况,以黄山学院汪大白教授为代表的“徽学”研究者们概要陈述了徽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学者们的“徽州”相当理论,不同于一般人对“徽文化”简单而纯粹的崇尚。新华社首任驻台记者陈斌华在会上建议学者们不要急于把“徽学”等同于像“敦煌学”一样的显学,引来小范围争议。圈外人以为徽州是具体的,徽学首先应该通过扎实的努力,弄不知为知,占据第一手资料,然后上纲上线,不迟。

  初探“徽文化”之后,7月11日又看了歙县及其文物。棠樾的“忠”“孝”“节”“义”牌坊群,佐证着徽商们在道德上的追求;歙县城里的“大学士”八角牌坊,佐证着徽州府所在地歙县历来对教育及知识的崇尚;渔梁坝小镇上的渔梁坝码头以及若干个私人石阶码头,是徽商最早沿江南下的码头,如今已寻不到他们的足迹。台湾著名京剧演员、梅派传人魏海敏在这样的小镇上抱起了徽商的第N代后裔,这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缘份。新安江在夜幕中静静地流淌,不问如今这江边的城市叫黄山、徽州或屯溪,就像有没有“徽学”,“徽文化”都独立存在一样。“徽文化”是一条河流。

  7月12日“情系黄山”在黄山终结,但不是终点。由中华文化联谊会牵头,两岸文化界去年“情系三峡”,今年“情系黄山”,明年可能“情系香格里拉”。情是一座山,也是一条河,流动着,活着,活灵活现。

  7月5日在合肥,7月11日在黄山,两岸文化、艺术界的代表朱惠良、魏海敏等人,与祖国大陆的艺术家们一同载歌载舞,同样的笑容,同样的心情,来自同样的文化,来自心中共同的要求: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台湾,早晚也会回家。

(赵忱 喻非卿 摄影报道,2002年7月17日,第7版)

编辑:轻晨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