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秋景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3年,当时面积2万公顷,1975年,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2006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最重要的核心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四川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南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岷江上游汶川县映秀镇西侧,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龙门山脉褶断带的中南段,地貌为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急剧递增,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而东部的木江坪海拔仅1150米,相对高差达5000多米,区内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的高峰就有101座。
卧龙的气候,由于北、西、南三面环山,阻止了冬季南下的寒流,夏季湿润的东南季风从东部进入而停留,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冬春季节时常降雪,夏季凉爽多雨。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4500多老百姓仅仅居住在约占保护区面积1%的皮条河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森林和植被的破坏不大,使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区内森林覆盖率超过57%,植被覆盖率超过了98%。被誉为“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
由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形的屏障,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强度与邻区比较相对较弱,在海拔3500m以下受冰川影响较小,因此成了动植物的“避难所”。又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北部,是南北生物的“交换走廊”。加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给种类繁多的生物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区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保存了不少古老孓遗物种和特有物种。已发现植物4000多种, 昆虫1700多种,脊椎动物450余种,其中兽类109种,鸟类283种。从垂直地带上看,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山地自然垂直带谱。在水平距不到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看到几个不同气候带的植被类型,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中针叶林67040.3公顷,针阔混交林10198.8公顷,阔叶林11402.8公顷,灌木林29965.4公顷,疏林425公顷。根据河流分布情况,大致可以把卧龙划分为西河、正河、皮条河和中河四大片区。
西河片区雨量充沛,空气清新,重峰叠峦,飞瀑遍布,古树参天,青竹遍野,万亩珙桐林和著名的水青树、连香树等寒温带珍稀植物大量分布,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阔混交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层次分明。可以说峰石瀑林兼胜,奇险秀幽具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这里遍布扭角羚、水鹿、斑羚、毛冠鹿、鬣羚的足迹和粪便,金丝猴、藏酋猴的粪便和尿液也混杂其中。在声如狮吼、似玉龙出游、气势恢宏的高山飞瀑间,常年雨燕穿梭,有的如仙女散花,有的似飞花碎玉,还有的烟雨妖娆。春夏之交两三百头扭角羚一起活动的壮观场面不时可见,被誉为珍稀野生动物的“世外桃园”。
正河片区大量分布着粗犷奔放的高山流石滩、清新艳丽的高山草甸、清纯如玉的高山湖泊和古朴的原始森林。海拔4300米以上终年积雪。高山流石滩的主要植被为红景天、雪灵芝等高山植物。高山草甸色彩斑斓,各种高山花卉争奇斗艳。高山湖泊四周峭壁高耸,湖面随光照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姿色,变化万端。大量原始森林分布区则松萝密布,随时可见刀劈斧削、指天拔地、高峻挺拔、英武粗犷、气象万千的山壁。 这里是高山动物的聚集中心,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在海拔3800米以上,200只左右一群的岩羊不经意就会映入你的眼帘,更是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动物的密集分布区。
皮条河片区是当地4500多少数民族群众赖以生存之地,曾经也是森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地。在卧龙建立保护区,搬迁森工局后,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复。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竹)工程以来,卧龙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协议保护模式,激发了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得到了快速恢复。整个皮条河流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灌木林带、人工林带和原始森林相互交错,悬崖峭壁、山涧飞瀑、淙淙溪流、参天绿树、鸟语花香,构成一副和谐美丽的画卷。这里依然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各种动物的活动痕迹、采食痕迹遍布林间,人与野生动物友好相处。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在这一区域。
中河片区山灵水秀,奇峰异瀑,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覆盖了整个片区,也是扭角羚、水鹿、斑羚、毛冠鹿、藏酋猴等珍稀动物的原始栖息地。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本身是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有良好的分布。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及其生物多样性遗产的关键地区,是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一面旗帜,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最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大熊猫主食竹,区内的环境、水热等气候条件完全适应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需要,为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大熊猫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保存完整的大熊猫重要原始栖息地,被誉为“熊猫之乡”、“大熊猫王国”。
由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竹类生长,所以在海拔3600米以下均有竹林分布。包括可供大熊猫食用的拐棍竹、冷箭竹、白夹竹、油竹、短锥玉山竹、华西箭竹和美竹等七个竹种,为大熊猫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大熊猫野生种群为中国独有,目前,在邛崃山系、岷山山系和秦岭山系较好的保存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而卧龙自然保护区正位于邛崃山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核心地带,是中国大熊猫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至少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43只,约占野生种群的10%左右,在正河、中河、西河和皮条河流域均可以找到大量的大熊猫巢穴、粪便和食迹,是野生大熊猫数量分布最多的保护区。
卧龙与其他保护区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为了抢救野生病饿大熊猫,开展保护大熊猫科学研究,1980年,受WWF的资助,国家林业局在卧龙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的核桃坪建立了以圈养繁殖大熊猫为主的专业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水平最高,圈养繁殖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大熊猫基地。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圈养大熊猫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多数圈养的大熊猫和其后代返回野外,以壮大濒临灭绝的大熊猫野生种群,使大熊猫永远繁衍下去。 与其它大熊猫保护区相比,卧龙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大,建立时间最早,保护管理水平最高,大熊猫数量最多,大熊猫科研水平最高,保存了最原始的大熊猫栖息地,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繁殖基地。走进卧龙,你可以很轻松地见到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大熊猫,体味最原始的大熊猫栖息地环境。
由于区内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众多,卧龙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保存大熊猫及其生物多样性遗产的关键地区,是《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项目的重点实验区,还是金丝猴、牛羚、珙桐、连香树、水清树等80余种中国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原生地。面对日益破碎化、岛屿化的大熊猫栖息地,在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卧龙及与之相岭的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整体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加以保护,为确保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