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清明节习俗探究

时间:2009-06-18 17:15   来源:黄河网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从唐代诗人张说描写清明节习俗的这首诗中可领略到古人清明节活动的非凡场面。在近代和现代社会里,清明节依然是我国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自2008年开始,国务院将清明节列入了法定假日,给人们清明节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

 

  清明祭祖唐时开始盛行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据史料考证,魏晋以前,清明只是单纯的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作为节日形成于唐代,其起源是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关于寒食的起源,民间有一种广泛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晋公子重耳流亡,颠沛流离中,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求之,介之推固不出山,后抱树被焚而死。晋文公甚为后悔,下令在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据记录,介之推之事的《左传》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隧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周礼秋官.司煊氏),并无禁火冷食之说。况且,《周礼》中早有“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桓谭.新论卷11.离事)的禁火记载。禁火是周朝的旧制,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并无关系。

  两汉之时桓谭的《新论》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周举传),这是关于寒食节附会介之推之事的最早记载。《后汉书》中载:“太原一部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寒食)。由此可知,禁火冷食之俗古已有之,并非起于介之推之事。至于禁火的原因,则有两种说法,一说起于古人对星象和巫术的迷信,一说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然而,不管禁火冷食起于何时,源于何因,当寒食节附会上介之推之事后,便增添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崇信和敬仰清廉谦恭道德精神的载体,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悯昔贤、抒发情感的热点题材。

  悠悠黄河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世界上最年轻的广袤的土地,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有三次大的移民迁入高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南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来自鲁西和我国各油田的移民。目前,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有360多万人口,东营市有180多万人口,大都是移民的后代及其后来迁入的移民。各地民俗直接带入,加之经历了融合、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底蕴丰厚,色彩多异的民俗和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清明时节,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莺歌燕舞,原野披绿。相沿千余年的祭祖(烧纸钱、供祭品、添坟土、压坟头纸)、踏青、插青、荡秋千、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放风筝等清明节习俗依然盛行于黄河三角洲各地。除以上习俗外,各地清明节习俗也略有不同。

  在利津、沾化一带,清明节祭奠先人(称上坟)时,男性跪拜焚纸锞、奠供品,女性多号啕大哭一阵(用后的供品专给婴幼儿吃,据说吃了长命百岁)。利津南部和滨城区一带,家家门楣则插柳条或松枝,早年人工推磨时,还将柳枝或松枝插入磨眼,以示春临,期盼五谷丰登。惠民、无棣、阳信、邹平一带家家吃春饼(用青菜或野菜掺面粉摊成的咸食),闲人逸士戴柳帽,幼童始吹柳哨等习俗。

  博兴、广绕一带的清明节习俗最为丰富。民间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大寒食,清明这天叫小寒食。少女们则三五人一簇或七八人一伙会聚一家,夜间做“巧巧饭”,各自带小米,集中做成米饭,夜不张灯,由主持者将事先用高粱杆蔑、芦苇蔑或木板编成制成的剪刀、纺车、笔砚、够爪子形状的小物品放在每碗饭中,每人摸一碗,吃着剪刀、纺车以为勤俭灵巧,吃着笔砚以为有文采将来能从文,吃着狗爪子以为笨拙。闹腾一夜后,凌晨早早一起去野外踏青。后来,此俗在黄河三角洲某些地方还扩延至男孩子中间,且多以水饺代替米饭,并由组织者在碗底贴上书有“工人”、“干部”、“农民”、“教师”等字的纸条,端着哪碗则以为将来。饭菜大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不让成年人参与,不在质量,重在热闹。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清明节黄河三角洲各地孩童们还热衷于碰熟鸡蛋(也叫斗鸡子)。小伙伴们凑到一块相互碰鸡蛋,蛋壳破者为负,不以乐乎。据年长者介绍, 寒食、清明节斗鸡子(卵)之习俗,是源于古时多日的禁火寒食,因为煮熟的鸡蛋是度过多日寒食的理想食品,且熟鸡蛋食前需磕破剥皮,便引起孩童们碰撞鸡蛋的兴趣。此俗由来已久,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生活普遍困难所致,孩童们斗鸡子的习俗一度失传,后来才逐渐得以恢复和光大。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移民的迁入,直接将各地的风俗带入本地的缘故。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清明节习俗将会不断增添健康的内容和绚丽的色彩,并将对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