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突破制约瓶颈 科学开发黄河三角洲

时间:2009-06-19 16: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山东频道3月6日电 黄河三角洲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担负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两会"期间,东营市市长张建华关于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张建华认为,结构、环境、民生问题,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中,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经济比较薄弱;二产过重,工业内部石化、橡胶等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较少;三产过轻,服务业发展滞后。从区域结构看,市属经济规模小、发展慢,缺乏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发展环境不够完善。东营市成陆时间短、生态脆弱,很容易受到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护任务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外交通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对外往来闭塞,人流物流集散能力差;城市建设缺少亮点,缺乏文化内涵,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强。三是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土地盐碱,一些地方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过去黄河尾闾的摆动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乡村经济基础薄弱;胜利油田开发占用了大片土地,许多村成为无地村,部分群众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条件较差。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营市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生态高效的定位和要求,规划了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以此为龙头,重点突破,带动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油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新上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了新的支柱产业。去年东营市新开工投资过5000万元的大项目137个,总投资549亿元。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打造支撑力强、辐射力强的产业龙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

  二是调整优化财税结构。重点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加大对服务业、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培植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新税源,努力提高地方经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构建稳定增长的财源体系。

  三是积极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坚持市属与县域、地方与油田几个轮子一起转,实现了共同发展、互惠共赢,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良好的环境是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张建华谈起环境建设时这样说。东营市坚持从环境切入,迅速拉开大开放大开发的格局。一是打造一流交通环境。东营市丰富的土地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主要是受交通瓶颈制约。为此,东营市全力推进威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东营港、广利港、飞机场"三路两港一场"建设,打开对外联系的大通道。二是打造一流城市环境。重点规划建设黄河水城,做好黄河水的文章,构建"九横十纵"的城市水网水系,改善城市生态,丰富城市内涵,打造城市品牌。三是打造一流生态环境。根据东营市生态脆弱的实际,全面启动了林网、水网、路网"三网"一体绿化工程,大搞植树造林,目前,东营市已累计完成绿化面积27.9万亩,植树2800余万株。同时,以生态市建设为总抓手,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加强环保、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好环境。四是打造一流服务环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制作了《东营市市级行政审批目录》,向社会公布,杜绝了不规范审批行为,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强对外来投资企业的跟进服务,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重视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体现,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东营市高度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专业军人就业工作,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积极帮助城乡"双零"家庭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保持在2%以内。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强保障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救助标准,东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被确定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扩大残疾人救助范围,提高了一级特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在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的基础上,又对城乡低保人员实行了补贴,低保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三是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在抓好面上困难群众救济救助的同时,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去年,东营市财政拿出2.37亿元,实施了城乡困难群众住房、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完善城市公交体系等11件便民实事。同时,投入巨资实施了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系统建设、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就医难问题、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以及"放心农资"配送网络建设等便民实事。 (陈彦杰 孙建斌 )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