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潍坊风筝网】清明时节与风筝文化

时间:2010-04-15 15:34   来源:潍坊风筝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上面的诗句为清代高鼎所作,它生动地描写了儿童们在春天里放飞风筝,尽情玩耍嬉戏的的场景。放风筝是儿童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而清明节期间,万木欣荣,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派好春光,此时春风轻拂,风力由下往上吹,最适宜放风筝。望着五彩缤纷的风筝在白云蓝天间随风翩翩飞舞,真令人心旷神怡,精神也得到放松,所以此项休闲活动自古而今都为人们所热衷。

  风筝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明确地把中国风筝列为中国人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美国的宇航博物馆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风筝和火箭是人类发明最早的飞行器。”正是受风筝原理的启发,美国的莱特兄弟进行了飞机的试验,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祖先的这一发明感到骄傲。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风筝,不过那是风筝的前身。据《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也说:“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天不下。”这就是风筝的雏形。古时风筝的名称很多,全都采用了飞禽的名称。有“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七种。由此可见,当时制作风筝的人肯定是受到鸟类的启发。风筝的真正命名始于五代,据文献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从此风筝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风筝最初用在军事上,作通讯联络的用途,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工具。起初只限于皇宫中贵族赏玩,风筝的普及和向玩具方面发展,大概是在唐代末期,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活动,宋代以来在春季清明节放风筝已成定例,并作为一种传统休闲活动深植于民间,历代相沿。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非常热衷于此道。他曾主持编纂了《宣和风筝谱》,详细记载了当时各种风筝的制作和装饰工艺。明清是我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风筝的样式、制作、装饰上还是放飞技术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甚至许多文人也亲自参与扎绘风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也是风筝的倡导者,他还写了一本《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介绍40多种风筝的扎、糊、绘等工艺技法和放飞技巧,并在其巨著《红楼梦》中生动地描写了古人把放风筝和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习俗:林黛玉不忍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纨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可见古人也把放风筝作为一种祛病消灾的心灵安慰。中国风筝大概在八世纪开始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各国,至今此风尤盛。风筝传到西方时,西方人不但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且创造性地用于科学实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1752年曾在风筝上系上金属线,于雷雨交加时放飞上天,从而成功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我国各地风筝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种类极为丰富,制作上注重工艺技巧和审美趣味,又能与传统的绘画密切结合。画工纯熟、制作精湛的风筝也是一件艺术品,它在造型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几何形体等等,多表现喜庆吉祥的题材,寓意吉祥的风筝很为大众所喜爱。风筝在构造上有硬翅式、软翅式、折装式、长串式、拍子式、简易式六种。硬翅风筝的式样为两翼用两根竹子构架并与下半部相连,最为常见。软翅风筝的翅膀只有上面一根竹子架构,下沿由面料构成,可随风摇曳,动物造型的风筝多为软翅式。长串风筝俗称“蜈蚣”,由许多圆片连缀而成,如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最大的蜈蚣风筝长达400多米,凌空飞舞时气势颇为壮观,是风筝中的著名品种。拍子风筝造型简略,多为几何形体、器物、文字等造型,其外形类似一块平板,故名。简易风筝往往由玩风筝者自行设计的,品种繁多,五花八门,制作简便,流行广泛。

  风筝集娱乐、竞技、观赏、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制作又不算复杂,游戏也较方便,它本身就极具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但愿这一传统工艺长青

编辑:徐维彬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