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过完元宵节,才意味着春节的结束。春节有说不完的喜庆,说不完的故事。本期我们编发一个身在国外过春节的故事专版,文章中有讲述身在国外的游子如何“逢节倍思亲”,自力更生自造气氛与友人共度中国年的;有讲述外国人争看少林拳表演,与中国人一起过年的别样滋味的;有讲述使馆人员和项目施工人员自办节目,以解大伙儿思乡之情的……
不同于平时的《东张西望》版,这期专版虽然也关照了“用故事讲述中外文化差异”的定位,但其宗旨是指向对属于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的依恋。
龙城中国年 抢看中国秀
◆阿联酋◎文/老妖
说实话九年前刚来阿联酋过第一个春节的时候,那叫一个冷冷清清、悽悽凉凉,当时身边中国人少,中国餐厅、超市也只有很小的几家,而对阿拉伯人们来说,中国年也就是个平常的日子,一点气氛也没有!
九年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广,来阿联酋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多!三年前这里开了最大的一家中国商品市场——龙城,它吸引来了更多的中国商人,也带来了更多的中国商品。龙城边上的中国城里住的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中国超市也越来越多、越开越大,中国餐厅更是东南西北,什么菜系的都有。今年过年,超市里到处都可以买到年货、大红福字、春联。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春节前夕来到迪拜、来到龙城和大家来了个亲密接触,接着大年初一这一天迪拜有名的七星级帆船酒店上更是用灯光打出一大幅龙的图腾,那个喜气、那个热闹!
过年前几天和阿拉伯朋友一起去这里的大商场,还看到一场中国表演秀。富有东方色彩的庙宇背景,加上一群光头的中国少林小子,表演了一场精彩的中国功夫秀!我站在一群人高马大的阿拉伯人身后,拼命想往前再往前一点,无奈中国功夫的魅力实在太大怎么也挤不进去,急得我大叫:“我是中国人,我要看来自家乡的表演!”边上的阿拉伯朋友却笑嘻嘻地回答我:“你是中国人,你看了一辈子的功夫表演,现在就让我们大饱眼福吧!”听着周围热烈的掌声,我发现大家对中国文化都极有兴趣。于是决定带着阿拉伯朋友一起过个中国新年!
除夕夜我带上几个阿拉伯朋友直奔“小肥羊”火锅店!本来我是打算订个包房的,无奈包房早就全都订出去了!我们只好坐在大堂里,火锅店里热火朝天,到处挂着红灯笼,墙上还贴着对联,一派新年气象!大堂里一片拜年的声音,大堂里不光有全是中国人的桌子,还有很多中外混合的,更有一桌是清一色的老外。
朋友们边吃着火锅边听我说一些中国人过新年习俗,他们对中国的十二生肖非常感兴趣,忙着打听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个生肖,其中有一个阿拉伯人正好是属龙,其余地人就打趣地叫他快点去穿上红内裤!当我告诉他们其实我们中国人过年北方人还会包饺子吃呢,阿拉伯人都饶有兴趣地吵着让我再带他们去吃正宗的中国饺子。听我说了很多后,他们一致认为其实我们中国人过新年和他们阿拉伯人的新年有异曲同工之处。
阿拉伯人有个节日,叫“开斋节”——在那一天里,人们也都会穿上新衣服,小辈们一大早就出门到长辈家里拜年,一走要走好几家,孩子们每个人还会准备一个小包包,专门放收到的压岁钱和巧克力糖果,并且像我们过年要吃年糕和饺子一样,他们也有专门过节吃的甜点呢!
正吃着饭呢,一个阿拉伯朋友从厕所回来,居然带给我一个大红包,红包上写着“大吉大利”的字样!我好奇他从哪里学来要送红包的?他说刚刚看别桌有人在发红包包,就趁上厕所的工夫向餐厅服务员打听了一下,服务员就送了一个空的红包给他,才有了他这一发红包给我的壮举!这可把我乐坏了,虽然我早已不是小孩子了,但收到红包还是觉得好高兴,这可是以前小时候每当过年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呢!
和老外一起过新年其实别有一番滋味,我不仅仅只是像以前一样跟着长辈忙这儿吃那儿,现在我成了中外文化的一座小小桥梁,把中国的文化教给老外们,感觉得到他们是那么的喜欢,虽然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对于我,它却是非常有意义的,身在国外,学习到国外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带到国外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然后爱上中国!看着餐厅里喜笑颜开的各色人种,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新年,更是全世界的中国新年!
美餐一顿刚出门时,看到中国城的上空飘起好多许愿灯,不知是哪家正在向天空放送着新年祝福,我也赶紧在心里给龙年许下愿望:“祝中国的父老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平平安安、龙年大吉、龙马精神、阖家团圆、大吉大利、越来越健康!”
年夜饭吃牛肉饺子
◆利比亚◎文/荆洲
2004年12月份,我随着公司的一个工程项目来到利比亚,冬季的利比亚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阴雨绵绵,冷风嗖嗖,温度也就是在三五度的样子。车开出的黎波里机场,在两旁满是高大仙人掌和橄榄树的柏油路上穿行,路上车不多,速度很快。半个多小时之后,来到一个独门独院二层楼,大家称它为“暂住”,实际上该地区的名称为“JANZU”。现在来看,这名字似乎包含某种特殊的含义,就像是一个项目的定义一样,是一种临时性组织。
报到之后,项目经理微笑着告诉我,这个项目说是四个月工期,你就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准备吧,人一旦出了国,岗位不能轻易更换,外方也是这样要求的,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一下子感觉脚底下发虚,后悔都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既来之则安之吧。
一个月的兴奋期刚过,春节很快就到了,腊月三十,厨师特意留下我包饺子,在这个穆斯林国家,只有牛羊肉,更没有韭菜,市场上有限的几种瓜果蔬菜,熟悉的是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土豆、胡萝卜、圆葱,其余都很陌生,水果中到处可见是血橙和椰枣。血橙不知是进口还是本地出产,一切开里面的果肉就是红彤彤的,看着颜色就有点怕怕啊,不过味道蛮好的。椰枣就是房前屋后那种高大的树上的果实,干干的,甜得很腻人,吃几个就吃不下了。超市里,适合做中餐的调料几乎没有,有一次找到了“SoySauce”(酱油),兴奋了很久,一下子买回很多。
为了这顿年夜饭,厨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准备了八个菜,尽管数量不多,分量还够,甚至还包了牛肉馅饺子。穆斯林的晚饭时间比较晚,晚上九点了,等待最后一辆施工回来的车辆鸣笛开进了院落,年夜饭筵席就开始了。没有足够的椅子,我们十几个人站在桌前吃饭,面对美食,心情都有点复杂。这里不允许饮酒,项目经理以茶代酒给大家敬酒,哑着嗓子说了很多,实际这么紧张的工期,他就像是足球队的教练一样指挥着。有些人出国已经几次了,他们提议大家一起唱歌,把气氛调动起来,有人带头唱起了《电台情歌》和《盛夏的果实》,我们一个老哥唱沙宝亮的歌唱得好,一阵不插电的清唱过后,全都报以一片热烈的掌声,有人甚至敲起了盆碗,我在想左邻右舍肯定不知道我们在唱什么。正当大家兴致盎然的时候,忽然停电了,当时利比亚的电力供应也紧张,经常莫名其妙地停电,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直播的春晚肯定是不能按时看了,等到蜡烛点燃,节目继续,朦胧中觉得,在异国他乡,把我们召唤到一起的,无非就是一个缘字吧。
吃过饭,年龄最小的小同事把我叫到一旁,悄悄问我,姐啊,你会裁裤脚吗?他今天新买了一条牛仔裤,裤脚有点长,可是裁缝店都关门了,我看着他和我弟弟一般大的身形,只好咬牙应承下来,实际上我手工活儿也不好,大致量了一下他旧裤子的尺寸,就开始裁剪了,真是原生态纯手工,勉强将就穿吧,缝好拿过去,小同事高兴地穿上在地上跳了几下,我倒是很不好意思,露怯了。
当星月满天,外面一片寂静,楼上楼下男同事们已经开始棋牌大战,我守在电话旁边按着熟悉的号码,想着孩子在老家过年,而我不在她的身边,不争气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还是在无人处痛快地流淌下来。
春节第二天,当地雇员得知昨天是我们的新年,都竖起大拇指祝贺,我们一个劲儿地“舒克啦舒克啦”,尤其是司机Derek,还和我们学会了几句汉语,到处和人说,我们看着他那张无邪的笑脸,感觉难关就要过去了。
从“冰点”到“沸点”
◆韩国◎文/缘起桃花
一直以为,连端午都拿来申遗的大韩,对春节的重视程度,指定比咱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承想,大年三十的首尔街头,与平日别无二致。那些在中国所处可见的春节元素,比如鞭炮、窗花、春联、大红灯笼、金橘树、利是封,一概不见。非但如此,一些店铺的门口,硕大的圣诞树依然在寒风中,过气明星般招摇——未免也太OUT了吧。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往年春节,哪次不是咱人品爆发、短信爆棚的旺季?他乡无年景,咱就一机在手,和国内各路亲友隔空共贺好了。摸出手机一看,傻眼了。合着半天,日韩的网制和咱国内不同,要想成功漫游,非3G手机不可!如此一来,咱的那款非3G,立刻成了聋子头上的耳朵,萧伯纳手中不中用的雨伞。可叹俺辛苦积攒了一年的好人缘啊!
到底不甘心,也不习惯,幻听幻觉层出不穷,下意识摸了N次手机,受了N遍屏幕左上方“无服务”的刺激。外派韩国的先生看不过眼,掏出韩国手机,让俺朝国内发了几条春节贺信。收到的那几位倒是善解人意,礼尚往来。只是回信让人崩溃:@#¥~*@#¥!这都哪跟哪啊?不过,这堆乱码如一段偈语,让俺彻底放下尘心俗念,安于无年景,也无信号的现实状况,立志调动一切资源,DIY一款中国式除夕。
说干就干。先是和同样留守首尔的田兄取得联系。两家人一拍即合,结伴去了芳怡洞的一家烤肉馆。顺便说一下,在韩国不用担心年夜饭的预订问题,更不用担心按时间翻台的人满为患问题。事实上,首尔是移民城市,很多人返乡过年后,城里的餐馆较之往日明显冷清。
直奔餐馆二楼。因二楼是椅座,少了盘腿之苦。加之此楼有两个来自中国吉林的服务员。语言没了障碍,自然可以宾至如归,尽享主场之乐。
落了座,三个挨肩大的孩子,很快就不分彼此,争先恐后去自助饮料机DIY咖啡、雪碧。然后端着杯子,训练有素地和大人频频碰杯,背诵吉利话:“恭喜发财!”“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工作顺利,步步高升!”好话听不厌,何况除夕夜。龙心大悦的大人们,少不得心甘情愿掏出红包,以资鼓励。
不知不觉,在觥筹交错间,在发红包的仪式里,在先生手机播放的《步步高》音乐中,熟悉的年味儿,不期而至。甚至,比那些有信号的除夕夜,更加醇正厚重,滋味绵长。因为,俺可以心无旁骛,从公婆绽放的笑意,品读舐犊情深和知足常乐;从小儿奔跑的身影,感受拔节生长和长江后浪;也可以和朋友微醺着,以赤子之心忆往昔,叹韶光,说来年,醉里不知身是客,一席贪欢。
说到底,尽管这个除夕少了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但年味儿,确切说,“年”所蕴含的“团聚、感恩、期许”的本味,一点儿不打折呢。
我在国外上“春晚”
◆乌克兰◎文/严涛1949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央视”的“春晚”,这是一件多么温馨和快乐的事!看“春晚”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中国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大餐”。现在由于CCTV-4的电视信号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落地”,所以身在异国他乡的因公外派人员和广大海外华人、华侨也能在当地收看到“央视”的“春晚”节目,与祖国人民共享欢度中国年的快乐了。然而,在十多年前,“央视”的信号覆盖率远远不如现在,在很多国家是收不到国内的电视节目的。这让我忆起了那年在国外自办“春晚”,自编自演小品的一段往事。
1994年,我正在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我们就无法收看国内的电视节目。怎么办呢?年总是要过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难免的。
为了调动使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丰富馆员的文化生活,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也为了扩大中国使馆在当地的影响,借此机会搞些外交活动,使馆领导决定,在刚刚装修一新的新馆舍里好好组织一个包括吃、玩、乐等内容的春节联欢活动。为达到上述目的,参加春节联欢活动的不仅有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还将邀请使馆全体乌方雇员、部分乌克兰民间友好人士、中资企业代表及留学生代表。按照分工,作为党支部委员的我负责组织大年三十晚上联欢晚会的节目。
为了鼓励大家能主动出节目,所以我决定自己先带头。演个什么节目呢?有位同志出了个主意,她建议我编个贴近大家生活的小品演。我认真一想,对呀!可是,什么内容才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呢?我想啊想……突然眼前一亮,想到自从我们来到乌克兰,这里物资供应紧张,有些日常用品有钱都没地方去买,吃西餐吃不惯,过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想到生活的诸多不便……又联想到我曾下乡11年的经历,于是,灵感来了。经过反复思考和努力,小品《洋插队》终于“出炉”了。
小品《洋插队》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某外贸公司工作的老张,他被公司委派到乌克兰筹建办事处,拟在那里长驻;另一个是老张的大学同学,在首都机场海关工作的老王。其中老张是主角儿,重头戏都在老张身上,老王只是配合一下。这老张自然由我来演,老王就是那个主持人老王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老张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大皮帽子,羽绒服的口袋里塞着满满的生活用品,还肩背手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显得非常狼狈和艰难地上场,正巧在寻找登机口时碰到了老王,通过老张对老王的叙述及他们的对话,从侧面反映了刚刚独立不久的乌克兰经济困难,物资奇缺,我驻外人员生活艰苦的实际情况。当然,小品所使用的语言是诙谐幽默的。演出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掌声和笑声,我明白,这说明演出成功了。
节目刚演完,女主持人小左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张“留洋”乌克兰,总共带了多少件日用杂品?哪位观众回答的基本正确,谁将得到一份奖品。大家七嘴八舌乱猜一通,一位外国人竟说我带了一个集装箱的东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结果还是武官夫人看节目仔细,她细心地记住了我给老王唠叨着列出的物品,她的答案最接近实际。那次,我表演时很放得开,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总之,演出效果不错,真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得到了一致好评。
记得当时编写这个小品时只是打了个草稿,并没有字斟句酌地修改,打算上场时靠临场发挥。事后,那张草稿早没了踪影。事隔多年后,我已把小品中自认比较精彩的幽默对话都忘了,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为了过春节而自办“春晚”,并自编自演小品的故事却不会忘。
中日不同的年味
◎文/淡淡的清茶
那年女儿随夫远赴东瀛,做妈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滋味。时至年三十全家人齐聚我这里唯缺两人,赶紧拿起电话去问候一下女儿。当听到女儿的声音我立刻告诉她,今天是年三十,该过咱们的中国年了!没想到听到的是女儿的一声惊叫:“哟!您要不提醒我今天该过年了,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住的是他们公司的宿舍区,几乎没有中国人。我们在埼玉县不在东京,华侨也较少。所以,一点过中国年的气氛都没有。”她接着说:“日本这里只过阳历的新年。”我好奇地问道:“那他们日本是怎样过新年的?”她说:“这里的风俗有一点与咱们相同之处,就是咱们说的元旦这一天,子女们也都回到父母家团聚也要吃团圆饭。但是这天的早上全家人要穿戴整齐一同去寺庙祈福、求签,为新的一年祈求好运。您知道我最不信这个了,我不想求签,结果他父亲很不高兴。”我赶紧说:“大过节的别让老人不高兴!你就求个签意思意思。”她无奈地说:“是呀!我一看这样了又有点后悔,本拽着我去求了个签。我都没看结果让他看的。只要他爸不生气就成。结果据他说是个上上签,念给他爸听,老人的气也算消了。”听到这里我总算松了口气一再嘱咐:“以后逢过人家那里的节日千万入乡随俗,别惹老人不高兴。”
此时电话那端传来了幽幽的思乡之情:“妈,您那里现在一定很热闹了,弟、妹和孩子们都回来了吧!年夜饭、菜也都快端上桌子了。可我这里只有我一人,因为本在东京上班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回到家里,我就在埼玉上班,所以回来得早一些。可是冷清的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您这一打电话,以往过年的事都涌到我脑子里了。今年您做的红焖大虾我是吃不上了,我爸准得大块、大块地吃您做的梅菜扣肉。您让他悠着点,吃多了容易得高血压。我弟我妹准得让您做土豆沙拉,还得带点甜味。两人一大勺、一大勺地往嘴里塞。对了!还有后起之秀(她的外甥女)绝不比他们差!唉!我最想喝的是您做的冬笋、香菇、蛋饺、粉丝汤,清香可口解油腻可是我喝不上呀!”听到这里我心里更不好受,但是我不能有所表示。这时她话题一转说:“吃饭前你们还得放鞭炮吧?本在这里过新年时还跟他爸妈说,北京过年可以放爆竹,可热闹、可有意思啦!还说第一年到咱家过年,挑着竹竿放爆竹给他高兴坏了。”她的这些话提醒了我,为了让她心情好一些,我立刻叫来了她的侄子、外甥女,跟他们说:“快给你们的姑姑、姨妈拜个年!”孩子们抢着涌到电话前那个喊:“姑姑给您拜年啦!”这个说:“姨妈您从电话里过来和我们一起放炮吧!”这时听到电话的那一端里传来愉快的笑声。我的孙子紧接着他表姐的话茬说:“姑姑你说过咱家最敢放炮的是我爸,我现在也敢放炮了,我敢放大挂鞭哪!一会儿我就去放,让奶奶打开手机你听听我放的炮!”没想到小家伙想出这一高招,我立刻拿回电话说:“马上就要吃年夜饭了,他们去放炮。我按小家伙的主意做,打开手机让你也能听到过年的爆竹声,就算和我们一起过年了吧!”
此时我深刻体会到几千年传承的中国年味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同时还感动许多外国人。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