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我们寻找湖州龙。在湖州这片土地上无处不彰显龙文化的浓厚色彩,其中就有9条“非遗龙”不容小觑,长兴百叶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安吉的上舍化龙灯、竹叶龙、彰吴金龙以及德清的乾龙灯会则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安吉长隆板凳龙、长兴方山乌龙、白岘布龙以及吴兴桥东青龙被收录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在我国,龙的寓意深远,它是世代所崇拜的图腾,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龙文化,并在其基础上诞生了舞龙这项运动。
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会”、“耍龙”等。早在商代有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龙”与“作”连在一起记载被认为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湖州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和代代传承,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龙文化。
长兴:百叶龙几经涅槃终成器
要说龙舞,就不得不提长兴百叶龙。
1980年,一部名为《泥土的芳香》的电影将已有近200年历史的长兴百叶龙推向了全国;2006年,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百叶龙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长兴百叶龙更是舞上了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 3分16秒的演出,将长兴天平村荷塘生龙子的传说和好称“江南一绝”的百叶龙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舞台上,演员们手拿涂有荧光粉的荷花和荷叶从两侧登台,一对彩蝶紧随其后,演绎着一番荷塘美景。随着音乐的变化,演员将荷花巧妙相连形成龙躯龙头,蝴蝶转眼变成了刚劲有力的龙尾,与龙躯衔接,瞬间成了两只蛟龙腾空。
谁能知道,百叶龙如今的成功,其实是经历了艰难的涅槃重生。百叶龙出自长兴县天平村,经历战争,人口从千余人一下锐减到几百人。到1949年,百叶龙的制作方法基本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村里的王长根、王如秋等青年农民走访村里老人,考证百叶龙制作方法,百叶龙得以复原。现在经过村里几代人的努力,百叶龙制作工艺日趋完美,仅龙头就要100多道工序,组成龙躯的荷花则由近百片布叠成。
有了百叶龙,更要让它“活”起来,舞龙形式、规格经历了多次改革。 1957年,天平村舞龙的农民在省群艺馆的协助下,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百叶龙进行了第一次初加工,并获得成功。
1980年,经长兴民间艺术家池文海再加工,堪称“江南一绝”的表演开始受到中外媒体关注。同时,百叶龙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屏。
2000年,长兴文体局邀请省舞蹈专家,实现了三大突破:演员阵容扩大3倍,变舞台舞为广场舞,一龙独舞变为双龙齐飞,并重新制作伴奏音乐,百叶龙焕发新春......
如今,长兴已建立了多个百叶龙基地及舞龙的队伍,百叶龙在长兴已成为一张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当然,长兴不只有“国遗”百叶龙,还有“市遗”方山乌龙、白岘布龙等,它们活跃乡间,为广大农村居民带去欢乐,带去文明和健康。像白岘布龙就是当地春节文化活动中的必备节目。新年以来,白岘乡访贤村、罗岕村和三洲山村3位舞龙队长的手机就被打爆了,预约上门专场表演的电话响个不停。在来电中,不但有当地的预约电话,而且邻省江苏、安徽也纷纷打来电话预约表演,舞龙活动从大年初一至元宵节的行程排得满满的。
德清:一龙一景“乾龙灯会”
在德清,坊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乾元镇境内,看到彩龙上下飞舞,喝彩声连连,得知百姓正欢度元宵佳节,龙颜大悦,提笔钦点“乾龙灯会”四字。据考证,乾元镇民间舞龙习俗古已有之,自南宋起就极为盛行。每到春节,家家户户争邀龙灯队,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表演,有的更是请到在主人的卧铺前舞龙,以求吉祥。
如今,德清县的民间数十支龙灯队散布在全县,龙灯风俗最为盛行区域集中在东苕溪两岸、德清与杭州交界处,有人说可能与两地人民联合治水有关。“乾龙灯会”恢复后,舞龙表演成为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
今年元宵节前夕,第十二届“乾龙灯会”如期举行。迎着彩旗、走进乾元镇乾龙大道,瞬间就眼前的情景镇住了,观众云集不说,舞龙者更是摩拳擦掌,来自德清县各地的9条巨龙在搭建的舞台前依次排开,可谓一龙一景,煞是好看。
第一条润德宝金龙是今年由地方企业赞助制作的一条26米的金色长龙。
第二、第三条是一对银龙,来自金鹅山村,该村舞龙队曾参加西博会为40多个国家表演,参加乾龙灯会表演已有6个年头。
陆家墩的布龙排第四,舞龙成员年龄在30至40岁间身着蓝色中式服装,手戴白色手套,很是专业。
由近千片桑叶状鳞片组成,寓意来年蚕桑丰收的桑叶龙排在第五条。桑叶龙的一旁是第六条明星村的九曲王龙,舞龙者为了舞出精气神,将自家的大鼓带到了现场, 3名鼓手同时击打,气势震天。紧接着是第七条联合村老龙和第八条幸福村青龙,创建历史可追溯到1890年和1910年,过去在农闲时常外出舞龙所得收入用来修桥铺路。而全场唯一的女子舞龙队手持荷花龙最后压阵。
这些舞龙队成员年龄大则60岁,小则20岁出头,均来自各行各业,舞龙的本事也都是各自村里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可以说每条特色鲜明的龙,每个舞龙动作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手持桑叶龙龙头的金山村施才毛,今年53岁,平日在村附近的厂里上班。 18岁那年家中父亲将舞龙技艺传授于他,记忆中,他们村舞龙的历史可以回溯到解放前。他说,同样在自己儿子18岁时,手把手教会了他舞龙头的本事,以后自己退下来,儿子会接着舞。
安吉:前有化龙灯后有竹叶龙
“化龙灯”、“竹叶龙”、“板凳龙”……一条条造型各异的龙灯,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就在安吉县走村串户,让人们感受着浓浓喜气。正月走村串户舞龙在安吉有着200多年的历史,适逢龙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化龙灯”在当地小有名气。传200年前,一位姓朱的老人祖传扎花手艺,将“荷花灯”、“蚌灯”、“花篮灯”、“鲤鱼灯”等组合成了一条花龙,后演变成如今的上舍化龙灯,根据安吉县志记载其又称“花龙灯”。以前村中科考捷报传来,莫不以舞龙相庆,寓“金榜题名”、“跃上龙门”之意;过年舞龙庆贺来年风调雨顺、祥光普照、五谷丰登。当今著名的中国八大龙之一的长兴“百叶龙”就是“化龙灯”的嫡传。“化龙灯”队型变化繁多,通常表演人员由十余个小伙子舞动龙身,十余个少女组成花阵,还有2人举导牌,一块写着“动则变”,一块写着“变则化”。整条“化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每节合时如一朵荷花,打开即是长为2米的龙身,节与节之间可用铁钩相连,构成完整的龙身。龙头倒过来是只花篮,龙尾是条鲤鱼。龙珠由一个红色的圆珠嵌在一个黑色的海蚌当中。
由“化龙灯”演变而来的昆铜乡竹叶龙,起源于清朝光绪9年(公元1883年),也是享誉国内外。竹叶龙以竹、纸为材料创作而成,表演时同样有分有合,龙躯是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竹叶龙,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翻滚,有竹海腾龙之气势,给观众造成瞬间竹笋、瞬间龙的感受。
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变”字上下功夫,用布替代纸制作的竹叶龙,可走阵势、可舞龙;由翠竹交映、竹海成龙、竹龙戏珠等6种阵势和滚竹龙、慢罗龙、跳龙身、跳龙珠、罗汉龙等8种舞龙形态贯穿而成,其中竹海成龙是笋灯变龙的关键所在。
此外还有距今200多年的良朋板凳龙,发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鄣吴金龙,高禹天子腾云龙、递铺镇石鹰村双龙、梅溪镇女子双龙等都是安吉龙舞的代表。龙年伊始,安吉舞龙表演队伍中又多了一条用毛笋壳制作而成的“笋壳龙”,它是报福镇的村民用2012片笋壳做成的,寓意对龙年的祝福。
总之,舞龙运动是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使时光飞逝、历史变迁,承载着传递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龙文化并没有因此消亡,反而成为了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由人们一代代延续下来,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们对于龙寄托的那份美好愿望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