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1月24日民生版刊登了《市属公园春节端出20道文化名菜》一文,一一细数了即将到来的兔年春节北京市各大公园的迎新活动。其中包括天坛的祭天仪式、颐和园的宫廷庙会、“八旗子弟”逛盛典、敲钟纳福、冰上龙车等等项目,依稀间,仿佛清宫的诸种新春庆典活动重新复活。对于游园者而言,这些噱头自然不乏吸引力,但对于关注清宫旧俗的人士而言,总觉得多少有点隔阂。时过境迁,旧事重提已经缺少了很多相对应的民间风尚作为呼应,这些活动也更多像是一则则历史切片,需要些知识铺垫才好。
清宫的春节习俗从腊月就开始了——步骤很是繁复,考究和仪轨自然遍布其中。首先是悬挂椒屏、岁轴。从腊月初一开始,内廷词臣先拟四字吉语为标题,并拟与四字景物音义彼此协调的景物,列出单子呈缴皇上。皇上首肯之后,再交由内府绘制成图,再由内廷词臣做出相应的文字说明,之后一起进献,这就是所谓椒屏。
岁轴也是由词臣初步制作,大多用五言吉语成为对联,也是在腊月初一上交,然后转付宫廷画苑,在彩绢上配以吉祥花卉、宝穗、鼎卣等图样。岁轴并非清朝独有,宋人笔记中已经有相关记载了。
清宫过春节,皇帝也要搦管,这就是“开笔书福”。从康熙一朝开始,内廷都有皇帝在除夕当日手书“福”字赐内外大臣的习俗。乾隆之后,皇帝们都是在腊月初一就在重华宫的芳斋开笔书福。嘉庆年间,皇帝手书的“福”字首先挂在乾清宫正殿,其余的贴在宫中庭院各处共19幅。皇子南书房和上书房行走的官员、宗藩、大学士、尚书、御前侍卫、各省督抚、将军等等也会获赐皇帝的亲笔之作。皇帝手书的福字,用的当然不是红纸,都是上等的绢,绢上还有丹砂纹络和金龙图案。
皇帝写得不过瘾,常常会再写些对联赏赐官员。我们常说清朝的皇帝大多乐意附庸风雅,但实话实说,皇族们所受的良好教育和自身的气象决定了这些作品自有其价值。“宜春迎祥”、“宜入新年”这一类的吉祥话现在已经很罕见了,这是时代语境,倒也不必对现在市场上批量发售的“恭喜发财”之类的节物相提并论。
皇帝手书吉语赏赐下属,继而引发民间的仿效热潮,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盛世气息,这是古代统治者的智慧。节者,劫也。城市贫民靠借贷度日,大年期间正是躲债的当口,其痛苦纠结自不必说。但也正因为这种种极具形式感的节俗,人们才会更看重这个节日,这正是古代统治者凝聚民情的苦心所在。
每年腊月十七(后改为十九)之后,宫内开始放爆竹,皇帝出宫时,每过一道门,太监就放一个爆竹,回宫时也是如此。爆竹和皇帝的步调一致,年节之际的皇帝形迹因此有了配音。老零(学者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