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年俗多情趣

时间:2011-01-25 14:15   来源:人民网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台湾,春节习俗与祖居地闽南地区大同小异,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而倍受看重。

  台湾的过年从腊月廿四便拉开序幕。这一天“扫尘”之后就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家家户户要买又甜又粘的蜜饯、茶料,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工夫茶,然后烧香放鞭炮为“灶君”送行,让他“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过年时,台湾同胞习惯在家具上贴个“春”字,但米缸就不兴贴“春”,因台湾方言“春”与“伸”谐音,粮食有“伸”余,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贴个倒置的“福”,寓意“福倒(到)了!”

  除夕这天习称“年夜”,家家户户祀神祭祖,称之为“辞岁”。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福”。台湾俗语“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如果在外亲人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年夜饭中,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吃“韭菜”(谐音,寓意年寿“久久长长”):吃萝卜(台湾同胞称萝卜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多数家庭要买血蚶(贝类),贝象征金银,对吃剩的贝壳,要象征性地收存着,寓意全家不缺钱。

  吃完年夜饭后,做长辈的照例要给小字辈分发崭新的压岁钱,数额要成双,预示新年不缺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据说如此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除夕之夜,有跳火堆习俗,即将稻草、竹篾等放在大门外或大路旁,燃起熊熊篝火,家中成员一一跳过火堆,边跳跃边念吉语,如:“跳出去,无忧无虑”;“跳进来,年年大发财”;“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跨火过,活百二岁”。除夕夜,要盛碗“春饭”放到翌日。“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一两朵梅花状写有“春”字的纸花,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甘蔗是台湾的一大特产,人们习惯在自家大门后两侧,分置两株带叶的甘蔗,蔗杆箍着红纸条,俗称甘蔗闩门,寓意甜蜜盈溢家门。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分着吃,俗信甘蔗节节甜,来年的生活会如甘蔗一样,一日一日甜美起来。

  台湾同胞习称春节为“新正”、“初一早”。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叫做“开正”。随后到尊长、亲友家登门拜年,主人家则以朱盒盛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多数人家备有金桔蜜饯(俗称“金枣”),亲友来临,先请吃金枣并呈上一句吉语:“吃金枣,年年好!”至亲好友,主人以佳肴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辞,双方都以“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赠予小孩。

  台湾春节禁忌甚多,春节这一天不能洗衣,不能动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在井中打水,好让井妈安静休息一天。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碗豁嘴,大富贵”之类吉语。正月初二是嫁出去女儿回娘家的日子,称之为“做客”“回门”。出嫁的女孩偕同丈夫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台湾话叫做“带手”回娘家拜年,所以初二这一日,“娘家”充满着一片喜气。正月初三,台湾民俗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大家都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没有灯光,无法办喜事,免得这一年生下一大堆鼠子鼠孙,吃粮食、破坏家俱。另外,有些地方将大年初三称为“大年朝”,是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这天并不出门。正月初四是众神下界回人间的日子,要用牲礼、果品来祭拜接神。正月初五日也叫做“初五隔开”,恢复正常的作业,公司行号也在这天开市。另外,这天也是财神爷的生日,家家要摆供接财神,期望来年财源滚滚而来。初七这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不乏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葱、蒜。正月初九说是“天公”(玉皇大帝)生日,是台湾地区最隆重的岁时祭祀之一,为“天公”祝寿由子时开始到凌晨四点是祭祀的时间,前一夜人们大都通宵不眠,等候这重要的一刻,因此一过午夜,各地爆竹声起,开始拜天公,十分隆重。

  到过台湾和闽南的游客一定会感觉到,两地方言相通,年俗相同,因为同是炎黄子孙,台湾同胞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这正是:两岸共一宗,节庆风俗同。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