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综述
这个兔年春节,我们在路上。
从1月下旬至2月17日,本报派出“新春走基层”29个采访小分队分赴省内各市州,深入地震灾区,贴近百姓生活,真切感受“兔年风景处处春”。
历时20多天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本报记者认真倾听,生动记录,通过“民生温暖”、“灾区过年”、“记者回家乡”、“高地脉动”等窗口,新家、新生活、新图景在笔下一一展现。让读者看到地震灾区重新站起来的力量,看到透过兔年新春折射出的民生进步,更看到“两个加快”给全省各地带来的喜人变化。
新房新家新日子 灾区新貌动人心
这是震后的第三个春节。震后,记者年年春节都到地震灾区,但今年感觉又有不同。
安居,是民生之本。如今,百万灾区群众都已在兔年新春到来之前搬进新居。难忘腊月二十九晚上,北川新县城里锅庄跳起来,咂酒喝起来,让人激动满怀的除了热闹的开城仪式,还有那动人的万家灯火。
去年春节记者到北川时,新县城还是一片繁忙的大工地,新房的模样还在纸上。时光如梭,不到365日,崭新的房舍已矗立眼前,7397户居民拿到新房钥匙:“今年春节,我们在自己的新居里过!”
新家开启美好生活。行走绵阳、德阳、汶川等地,到处都是漂亮房子,街道整齐,响亮的鞭炮、红红的灯笼和春联更添喜庆色彩。老百姓言辞间洋溢着激情与信心。
崭新的什邡红白镇上,有了新家的老百姓开始忙生活,忙生产。雷兴成夫妇俩过年也没闲着,他们忙着筹划新年扩大养殖规模,带领红白镇老百姓共同养鸡致富。
汶川映秀镇张家坪村,71岁的老人蒋益富一家本是村里生活最困难的一户,可一家五口硬是靠积攒每人每月500元的国家补助,在全村率先还清了2万元重建贷款。“政府给我们创造了好条件,我们自己要争气。”老人的坦然笑容让人心生敬意。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新房子,还要靠自己去挣票子!”震后重生的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承包小鱼塘,发展养殖业,开办农家乐,日子越过越滋润。
“亲历现场,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重建速度之快,体会到老百姓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走基层的记者们一路收获着惊喜。
城乡处处展新貌 回乡创业成热词
是什么让年年回乡的记者,看到家乡的山、水、城却怦然心动?放眼全省,随着我省“两个加快”的推进,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各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渠县,渠江旁边修起了3公里长的滨河路,一栋栋电梯公寓拔地而起,街道干净整洁。在绵竹,在马尾河两岸霓虹灯的映照下,这座从巨大灾难中涅槃重生的城市显得璀璨夺目。
面对家乡的变化,“兴奋”与“自豪”是走基层的记者们报道中用得最多的字眼:“家乡的兴旺发展,用再多的感叹词也不够!”
居住环境好了,老百姓盼着生活更殷实,产业更兴旺。
看南充,南部县在县城北环路规划修建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住进新居的人们,个个脚步轻快,笑容满面。看西昌,通过“三房”改造工程,大箐乡白庙村从落后乡村变身成为浓郁彝族风情的农家新村,家家户户搞起特色农家乐……良好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都愿意“回来试一试”——回乡,成了这个春节的热词。
生产红火精神旺 开局之年气象新
“火热的生活是我们的报道源泉。在厂矿、工地和码头港口,节日期间加班加点的工作场面实在很给力!”第一次不在家过年的年轻记者,说出了新春走基层记者的共同感受。
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省迎来跨越发展的新契机。兔年春节,建设者们加紧施工,抓紧生产,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步伐从未停歇。
在成都高新西区富士康项目建设现场,近百台塔吊始终忙碌,建设工人正在奋力加快项目建设,春节无休,昼夜不停。
正月初六,春节长假最后一天。乐山港进港大道施工现场已是热火朝天。
西南山区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成渝客运专线,春节不停工,年后施工更火热。成南高速、绵遂高速,记者一路走访,见证枢纽建设工地的火热场景。建设者们把“年”搬到施工第一线过,力争今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
开局之年气象新。我们满怀信心开启天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