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项目融入吃喝玩乐

时间:2011-07-13 09:38   来源:四川日报

  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上,来自台湾和四川的专家激情碰撞

  “情系巴蜀——两岸文化联谊行”特别报道

  7月12日,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在成都大学举行,来自台湾和四川的专家学者激情碰撞,发表了不少颇有新意的言论。

  □本报记者 覃丹 黄里

  交融:台湾“南管”成都寻根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第一个登台的台湾专家辛晚教以一首小诗作为开场白,颇具吸引力。

  辛晚教解释道:“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成都弦乐的盛况,汉唐以来,成都诗乐已经非常鼎盛,五代时也是这样。诗中说到的弦乐就是今天还流行在福建、台湾等地的‘南管’。”他说,1999年台湾成立了 “传习传统音乐中心”,开始积极推动南管保存传习计划。2009年9月底,有“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之称的福建泉州南音(南管、弦管)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论坛上,台湾专家庄伯和拿出自己关于四川吞口的研究成果。1993年3月,在参观成都一家文物店时,一件“宋代独脚兽”引起庄伯和极大的兴趣。2001年,他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又见到两件独脚兽。他认为,吞口是四川常见的器物,许多人家的大门上往往用木瓢或布,画上一个可怖的兽头,张口吐舌,有的口里还插着一把剑,这就是所谓吞口,也可能是以独脚兽、石敢当等形式出现。而在台湾人家门前也有大量的辟邪物,比如“咬剑狮”。“这些物件的研究将丰富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庄伯和对此次四川文化行充满了更多期待。

  合作:川台“竹编”有广阔空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集中了大量非遗项目入驻,但辛晚教却有点遗憾,因为他研究的“南管”还没有进入。辛晚教希望有一天“南管”也能进入,他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千年音韵的回归,也将丰富园区的非遗项目,还能吸引大量台湾、福建的游客进入,对东南亚地区的传统音乐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福建泉州和台湾民间都有大量的艺人在表演和传习‘南管’,可开展合作”。

  展示了两幅成都永陵和后蜀遗址的照片后,辛晚教兴奋地提出建议:“成都考证后蜀宫址,建孟府郎君及花蕊夫人纪念公园,修筑一个纪念亭,定期演奏弦管以凭吊纪念,增加一处历史记忆景点。”

  庄伯和认为,成都对蜀绣、蜀锦、细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得很好,台湾的竹编也很有名,但不像成都的这么精细,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

  拓展:让非遗项目进入公共活动

  “非遗保护要寻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李明泉登台回应台湾专家的呼吁。他认为,要让项目进入公共活动,让大家了解和体验非遗,比如在公共场所制作糖饼、现场剪纸传授,都是恢复“非遗生态”的好方式,“纯粹的‘原生态’方式,简单的让非遗项目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是不合适的”。

  辛晚教介绍说,在台湾,闽南乐府、雅正斋、南声社等已经成为常态的非遗传习场所,既保护了非遗项目,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让大学设置研究机构,从幼儿园开始传授,让孩子们在动手中体验;在社区让老年人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数十年前学到、用到的非遗重新恢复活态……专家们表示,要让非遗进入广泛的传播领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非遗不应该只是保留纯文化的状态,而应该与吃喝玩乐联系起来。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