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习俗

时间:2010-08-12 13:0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

  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

  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毛南山区,人们会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饭"招待您。"毛南饭"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做法是用水泡竹笋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姜,混合烹煮后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适量辣椒、油、盐。由于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为主,因此色美、味佳、营养丰富。

  毛南族有7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其中,居住在环江的毛南族,数量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的80%以上,环江县素有"毛南之乡"的称号。

  毛南语称花竹帽为"顶盖花",用竹片在半径一尺的竹帽上编织八九十个图案,密密麻麻,看不见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爱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馈赠亲友的礼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边,留着发害,爱戴手镯,胸前佩银、玉等饰品;特别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区气候较为炎热,又盛产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顶木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阳台用来晾晒农产品;下层用来关牛、马、鸡、猪等,同时也放置些杂物。住房有干栏建筑特点。

  毛南族最爱唱歌,曲调十分丰富,有"比"、"欢"、"排见"、"耍"、"朗"五种类型。语言朴实,节奏欢快。一般为同声二部重唱。按内容分,有"引歌"、"神话歌"、"礼俗歌"、"史歌"、"苦歌"、儿歌和情歌。 毛南族无论走到哪里,遇上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本族人时,相互间都称为"华记"表示亲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称"老表"一样。

  传说古时候,毛南族的祖先为逃避一场灾难,躲到一座叫"华记"的大山上,开荒种地,经历了苦难,又享受了快乐,他们认为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靠了'哗记"这座大山的保护。后来,毛南族人民为寻求善良和友谊,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本族人,都开口称为"华记"。

  "庙节"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神灵祖先。由老人从夏至数起数到辰日即是节日。到时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并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树枝上,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为了表达对耕牛辛勤劳作一年的慰问,给它喂食一团糯米饭和粉蒸肉。妇女们手提装有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的竹篮,携儿带女回娘家共庆。男女青年则相约到野外山林中对歌、玩耍,寻找意中人。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