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意”浓茶楼的休闲情结

时间:2009-03-18 21:29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初冬时节,冬日融融。一阵西南风吹来,浩瀚的西湖卷起阵阵细浪,湖边的游人们,拥一壶氤氲四起的龙井茶,偶尔的一两枚鹅黄色树叶子打落在头顶,西子湖畔的茶楼仿佛凝结了一种休闲情结。

     杭州的茶楼多,这在中国也是知名的。早在南宋时茶馆茶肆已是遍布巷陌街坊。如今,看湖品茗又成了杭城一种富有代表性的休闲方式。在杭州,各种茶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少说也有700余家。

     江南水乡的城乡居民,历来有“孵茶馆”的习惯,人们可以在茶馆里休息、议事、叙谊,甚至打交道、做生意、谈“山海经”。在特殊时期,茶馆里还可以刺探军情,交换情报。因此,茶馆也是一个小天地,这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天地玄黄,共存俱在。茶馆成为社会的聚焦点,是缩小了的小社会。

     江南水乡不仅茶馆多,而且历史悠久,充满“茶”情“茶”意。水乡茶馆,大多倚街临水,闹中有静。如杭州西湖边的湖畔居、柳莺苑、雷峰阁、曲苑酿酒坊都极见经典。笔者在上海金山区调查时发现,江南古镇一般都有一、二所茶馆。如朱泾镇鹤园茶馆,开设于1895年,为百年老店,有200多个座位,门前有“老虎灶”供应开水,后堂还兼书场。张堰镇在上世纪50年代前设书场的茶馆有8家,其中以第一楼茶馆最有名。站在茶楼上,向西眺望,秦望山秦峰葱翠。茶客在此既可休息品茗,又能欣赏湖光山色。此景称为“秦峰一翠”,成为张堰历史上的“八景”之一。亭林镇茶馆开办最早的是清光绪年间的东苑茶楼,兴盛时全镇茶馆达18家。日升楼茶馆是最著名的一家,楼下茶客农民较多,穿短衫短袄,多为清一色的“短衣帮”,属社会底层人物。楼上茶客多商贾,一般穿长衫,人们称之为“长衫帮”。楼上有专为侍候茶客吸水烟的服务人员,将鹤颈水烟筒的长嘴送到茶客嘴边,装烟点火,茶客只要花几枚铜元,可以呼噜呼噜地吸上几筒烟,闭目养神,得到片刻满足。枫泾镇在清末民初有茶馆40多家,以风池园陈设最雅致,内设藤椅雅座,是枫泾上层人物品茶消遣之处。这些茶馆结合了古镇人文与茶馆风味,把历史的沉淀通过茶肆与百姓“肌肤相亲”,也难怪此地民情独厚茶楼了。

     江南水乡茶馆集镇有,乡村小镇也有。小镇茶馆的茶客以农民居多,有些人凌晨4时就上茶馆,不分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待镇上各商店开门后,天色大亮,吃早茶的才散去。茶馆自清晨到宵夜,一日三市,茶客不绝。茶馆的服务员,旧时叫堂倌,服务周到。客至,先端上一盆洗脸水,接着送上香茗,人手一壶,两人同来可合泡一壶茶,休息聊天,宾至如归。堂倌手提水吊壶,迂回应酬于茶客间,循环往复轮番给茶客冲水,照应周全。冲开水得讲究技术,堂倌站在方桌边一定距离上,右手拎起水吊壶,左手揭开茶壶盖,只见冲壶嘴向下一点、二点、三点,开水注满茶壶而不外溢,桌上滴水不沾,行话叫“凤凰三点头”,堪为一绝。

     江南水乡茶馆所以长盛不衰,与其社会功能有一定关系。集镇茶馆可以作为商旅者等候车船、交流信息、互通商情和农民上街提供歇脚、解渴的场所。每值早市或午后、宵夜,还有端盘拎篮小商向茶客兜售糕饼等热点及各种小吃,使人们感到舒适方便。茶馆又是游艺场所,是艺人卖艺求生、群众欣赏剧目的地方,通常是茶馆与书场合为一体。到上世纪80年代,茶馆里大多已装备了电视机,从而没有艺人说书了。

     改革开放以后的江南水乡茶馆,更是富有新时代的气息。一是老年活动室福利型茶馆兴起。此类茶馆,就是老年活动室。一般60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天在这里喝茶聊天,打牌下棋,观看电视,并免收茶资等一切费用。老年人到老年活动室喝茶,不要跑远路,不要自己花钱,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自有一番乐趣。过去爱到镇上“孵茶馆”的一些老茶客,现在大多数都转移到老年活动室的茶馆里来了。二是集镇上面向社会开放的大众型茶馆。这种茶馆和旧式茶馆基本相同,全天服务,接纳各方来客,设施较为简陋,茶水收费也低,每壶茶约在人民币5至10元左右。茶客以农村上镇办事的青壮年居多,也有部分老年。大家边喝茶边聊天,海阔天空,互相交流,并可从中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在闲暇的时候,人们还喜欢呼朋唤友地在茶馆里打打牌、下下棋,泡上一天。三是在一些较大的集镇上出现了具有高消费性质的高档型茶馆。此类茶馆又称茶庄、茶坊、茶室、茶楼。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仅上海市郊,办理营业执照的这类茶馆约有数千家。这些以“茶”冠名的设施装潢讲究,有的还设有舞厅和包厢。除红绿茶外,中、西餐、冷饮、零食一应俱全,调和了男女老少的口味;茶坊还有音响设备,顾客可点歌独唱,也可请服务小姐助唱。茶客主要为在城镇工作的白领一族和工商界人士,以交谊、商务、娱乐为主。茶客一般都在下午和晚间,自娱自乐,随意自在;能在茶馆里宣泄自已的独特情调,茶客们当然乐于在这里消磨掉一个又一个晚上。

 

 

编辑:田云鹏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