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双雄的“无奈”冬天 抢花炮霸气不丢

时间:2011-09-01 15:39   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一个叫毕志洪,另一个叫王春林,两个34岁的彝族汉子脸上的皱纹犹如刀刻,那是云南高原农村特有的灼热阳光与艰苦劳作留下的印记。这两个云南抢花炮队中的彝族双雄曾战功显赫;如今,他们首次尝到了无奈的滋味。

    云南抢花炮队在本届民族运动会首场比赛中以9:11惜败北京队后,这两个老大哥毅然站出来安慰其他队友。“没事,还有机会。把头抬起来”!他们走在队伍末尾,彼此拍拍肩,广州暖冬的阳光将他们壮实的身影渐渐拉长。

    王春林来自云南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从小练摔跤,打遍全村无敌手。“彝族有摔跤的传统,每年火把节、6月24、春节、元宵节,各村都要组织摔跤比赛”。1993年,王春林入选县抢花炮队,拿了昆明市第一之后进入省队。1995年在全国民族运动会上一举夺得冠军,1999年,云南队蝉联冠军。屈指算来,这已是他第四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了。

    来自石林县鹿阜镇下草蒲村的毕志洪与王春林有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十八、九岁才练摔跤。“在花炮队,我和老王并肩作战了十几年,”毕志洪一阵唏嘘。他们俩在场上是“把杆子”――后卫,两名鉄卫。其余两个“把杆子”谁上谁下他们说了算。场上是战友,场下是兄弟。“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速度慢了下来……”老毕把首战告负归咎于他和老王老了。要知道,抢花炮比赛的强度极高,要有一流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

    “但我们的霸气一点没丢!”老王不甘心。

    霸气并不足以赢得一场年轻人的比赛,抢花炮也不足以改变两个彝族汉子“庸常”的生活。他们所在的小山村都很穷,生活就靠十几亩烤烟地。脱下队服的“彝族双雄”是地道的农民,一年到头收入不过三五千元。“平时?抢花炮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只有碰上大赛的时候,县里、省里才把我们组织起来,集训、比赛,”老毕说。

    但抢花炮也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他们借此走出闭塞、偏远的彝族山村,走进比昆明更大更美的城市。“在村里,我是个传奇人物,”老毕咧嘴笑了,一次抢花炮大赛的经历足以在他心底沉淀一辈子,而四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并两夺冠军的经历将成为他子孙后代的显赫谈资。“这还不够吗?我代表的不仅是云南,还代表了石林彝族”。

    老王则庆幸自己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彝族兄弟,“哪天真要离开了,舍不得”!抢花炮的快感甚至超过摔跤,因为这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他希望这项运动能在彝族村子里推开,让更多有摔跤底子的彝族孩子参与进来,“云南的抢花炮一定会比现在更强”!

    未来?这对“彝族双雄”当然心知肚明-这肯定是最后一次参赛了,广州的暖冬让人伤感。“你看,我们一晃就是三十老几了,但真比那些年轻娃娃差吗?”老毕满脸困惑。

    为云南的抢花炮运动奉献了十几年的青春之后,兄弟俩把目光聚集到这最后一届比赛上。“争取赢下后面的对手,要风风光光道别”。老王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13岁的儿子已被他送进昆明市体育学校专练摔跤,他渴望儿子在不远的将来能接自己的班,为云南抢花炮队赢得更多的荣誉。

编辑:郜利敏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