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运动会开幕式就是一场气势恢宏的“文艺盛典”,而深圳大运会的开幕式“颠覆”了观众的这一印象——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以全新的方式为观众奉上了一场“体育盛宴”。
以往的开幕式上,文艺表演是最重要的内容,宏大的场面、精湛的表演、耀眼的明星,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深圳大运会开幕式的“不一样”在于,文艺表演完全是配角的位置,开幕的仪式本身和运动员则居于突出的主体位置,让运动会开幕式回到它的初衷,以表演来辅助仪式的各个环节、丰富仪式。
选择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也是选择节俭、选择环保。本着简约、节俭、低碳、环保的原则,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没有烟花,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盛大的文艺演出,而是将舞蹈、杂技、自行车特技这样的一些体现运动美学和青春活力的节目贯穿在仪式中,为体育仪式增添色彩。
(一)主角:从专业演员到大学生
【解说】以往,几个小时的文艺表演结束后才是运动员入场,而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一开始,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就走进了“世界之门”,走上了“青春大道”,并作为观众在现场欣赏表演。大学生运动员和演员聚集在一起,在互动中形成一个活力四射的青春海洋。
与以往开幕式以专业演员为主体的演出不同,此次开幕式表演者中90%都是大学生,演员都是“业余”的,大部分是中国高校的大学生,还有一支舞蹈队来自美国杜克大学,主题歌也是由塞尔维亚、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学生一起演唱的。大学生成为了这场开幕式真正的主角。
(二)场地:“世界之门”打造全方位表演空间
【解说】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元素——“世界之门”,这个开放式大门的独特设计让本次开幕式的舞台有了革命性突破。
深圳湾体育中心场内造型非常别致,三面被看台环抱,东面开放眺望大海,而开放的一面正是跨度110米的“世界之门”,观众坐在场内,能通过“世界之门”欣赏深圳湾和城市夜景,远眺香港。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360度内的场内表演,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是360度外的城市空间表演,那么深圳湾体育场既有360度内又有360度外的全方位表演空间。通过“世界之门”把开幕式内外空间有机地、极富寓意地联系起来,充分展现深港交融的特色,展现深圳作为海滨城市的美丽和活力,放大了开幕式的背景和效果。
“世界之门”高26米,宽110米,整个门合起来是一面LED幕墙,上面还有了365个空格,在这些空格里表演的演员们也让整个演出也更加丰富。
(三)火炬塔:从临时建筑到永久地标
【解说】深圳大运会火炬塔矗立在“世界之门”外,为了与场内奖牌图案的中心舞台相互呼应,从“奖牌”上延伸出两条“绶带”,将舞台与火炬塔连接在一起。与以往一些火炬塔在运动会结束后拆除不同,深圳大运会火炬塔将继续保留,成为城市的永久性地标。
深圳大运会火炬塔高26米,外观上就像是一座书山,由一本本书垒起来。在每本“书”上,都刻有一届大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1977 索菲亚”、“1985 神户”……一直到最顶端的“2011 深圳”。 (记者扶庆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