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第一讽刺论”引全民讨论 同行力挺新华社
“亚运会,就是除了中国之外的亚军们一起开的运动会;就是请全亚洲的朋友来听中国国歌的循环播放”——这是近日来网络迅猛诞生的“亚运会”新定义。
广州亚运会进行到第四天,中国代表团金牌已经达到近80枚,超过韩日两强合计的一倍还多。领奖台上,国歌循环反复,金牌应接不暇,昔日国人澎湃的激情却不断退却,中国人似乎陷入了一种对体育的“审美疲劳”。而连日来,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连续发表了多篇重磅级言论,亮出“金牌第一是种讽刺”、“为什么林丹不能像陶菲克那样享受比赛”等激烈的观点,在全社会引起了一场当量巨大的冲击波。这些天,无论媒体还是网络,充满了观点尖锐的交锋。
新华社抛出观点:
中国该派业余选手打亚运会
11月14日,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言论一鸣惊人。他认为: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但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所以,别再把体育等同于金牌,别把金牌大国等同于体育强国了。同时建议,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
杨明是新华社体育部的高级记者,采访过多届奥运会和亚运会,对中国体育现状一直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而在当天进行的羽毛球男子团体半决赛中,赢球的林丹却表示羡慕输球的印尼老对手陶菲克,说自己不能像他那样“享受比赛”。对此,新华社继续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拿遍世界大赛所有荣誉的林丹,却不能享受羽毛球?
结论是:中国只有努力从体育大国真正走向体育强国,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而在此之前,中国运动员都在承受体育之外的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代表团官员反驳:
争金牌和全民体育有什么矛盾
针对新华社的激烈论点,中国亚运代表团副秘书长殷宝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应强烈。殷宝林的观点有三:竞技体育就是要争金牌;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矛盾;难道我们的对手美俄日韩就不重视金牌了吗?
殷宝林认为,首先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参加比赛不去争金牌,那还搞什么体育?还参加什么比赛?此外,殷宝林认为,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运动员退役后,也可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所以重视群众体育和夺金牌不矛盾。
从对手的角度,殷宝林分析,“美国不重视金牌吗?你看北京奥运会金牌输给我们后,他们硬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称他们‘奖牌数第一’!韩国、日本不重视金牌吗?你看他们亚运会上打得多厉害!”
同行力挺新华社:
“唯金牌论”是面子工程
对于新华社与中国代表团官员的观点交锋,中新社认为,也许杨明言辞偏于激烈、表述不够周密,但对于正在致力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中国而言,这种强烈刺痛感却带来了积极的警醒作用。
中新社力挺杨明:作为长期关注报道足球和田径项目的资深体育记者,杨明提醒人们该看一看亚运会国奥和田径“独苗”刘翔比赛门票被“黄牛党”爆炒的盛况,听一听数万球迷对国奥惨败韩国齐发的“解散”怒吼。所以作者真正讽刺的并非“金牌第一”,而是在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符号的“唯金牌论”面子工程,是扭曲的体育发展理念和机制,是对体育“里子”全民健身的重视不足,甚至是永远提不起来的中国足球。
新华社体育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体育的转型期,不怕争论
新华社缘何近日言论火力猛烈?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新华社体育部负责人许基仁。
许基仁坦言,没想到新华社的这些言论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新华社在2007年的城市运动会、去年的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上,就已经对中国体育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这些言论和如今的言论是一脉相承的。”
许基仁说:“杨明等记者的稿子,是他们经过长期调研而形成的观点,也许尖锐,甚至偏颇。但无论是媒体人,还是体育人,在中国正致力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这样的环境下,经过这样的讨论,能对中国体育有一些深度的思考和认识,是有利无弊的。”
许基仁还建议,中国的体育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体育从观念到体制都急需改变。对于一些影响非常小的金牌项目,不应再占太多的资源,“中国体育人更应把目光放在那些国际影响大的职业体育上,例如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以及全民健身这样明显的短板上。”
本报记者 王刚
杨明亲口回应:
希望全民思考,而不是炒作
“我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干了27年的体育记者,要出这个名干嘛?”昨天,杨明接受本报特约记者专访时,针对有人指责他想出名的说法回应道:“我不希望这个事件变成一个炒作、大家只做看客,我希望的是,我来抛砖引玉,让体育圈真正冷静思考,我们国家延续了几十年的体育模式、唯金牌论,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
杨明表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对错不重要,能引起重视讨论,能够各抒己见,这是挺好的事情。我也看到了该官员的表态,从他作为体育官员的角度,他的观点也有道理,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就是要争夺金牌,但那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
杨明说,亚运会正在进行,大家都在关注着比赛,现在有这样激烈的争论,会让比赛受到影响,“毕竟,这不是选手的错误,就像原来大家都批评的应试教育,学生本身也没有错一样,这都是体制的事情。”
对于新华社记者的身份,杨明不置可否,他和社内对外的观点一致,“只是个人观点”,但是,新华社连续刊发这个主题的评论,却又让外界认为,这其实也是新华社的观点。“那位体育局官员说我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立起来了,事实上我并没有对立,20多年前就提出来要两手都要抓,但问题是,你真正抓了吗?主要还是抓金牌吧?每个体育局都有这样的现象。”
本报特约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