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走出亚运会选手 复旦大学生成全国田径冠军
赵婧是从校园里走出的亚运选手 钟喆
北京奥体中心内,广州亚运田径集训队训练热火朝天,场地上一对姐妹花选手有点“另类”。大姐叫金源,小妹叫赵婧,都是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一个月前在山东举行的亚运选拔赛上,她俩分别摘得女子3000米障碍冠军、800米银牌。
近年来,像金源和赵婧一样,走体教结合的路进大学深造的体育健将不在少数。
并非不可能
土耳其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让世界记住了23岁的“眼镜侠”胡凯的名字。高三才练习短跑的他,582分的高考成绩,超过了当年山东省本科分数线,胡凯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招录取。大学期间,在教练李庆的指导下,戴着500度的“玻璃片”,胡凯驰骋赛场。中国第一个世界大赛男子百米金牌的选手、中国首个进入奥运会百米第二轮的运动员、东亚运动会冠军,“眼镜侠”名扬天下。
这一次在亚运集训队里,我们同样看到了赵婧的名字。赵姑娘也是边读书,边训练,高考成绩将近500分,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招录取。
刚开始,赵婧只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这个成绩在高水平选手看来,实在不值得一提。可就是这么个不服输的小女孩,在3年时间里,从名不见经传的三流选手,一路蹿升到国际健将,站上全国冠军的领奖台。“她就是那个复旦的大学生。”每次比赛,赵婧都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成为专业选手谈论的对象。这次亚运选拔赛,她更是以第二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队,准备征战亚运。
一路很辛苦
学习训练两不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路走来,几多艰辛,只有赵婧自己知道。
“下午训练,经常要到6点才结束。而饿着肚子直接跑到教室去上课,更是家常便饭。”每到周末,同学懒在床上休息,可赵婧却要去训练场,寒暑假甚至过年,宿舍空了,小姑娘一个人要坚持训练。
运动成绩好了,赵婧外出比赛的机会越来越多,自然要影响到学业。好在,复旦大学有不少课程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当然,同学也很照顾她,外出比赛时,好友经常发来短信和邮件,“汇报”课程情况,进行“远程教育”。
比赛结束,回到学校的头几天最难熬。赵婧总是一个人跑到教室,借来笔记,一抄就是大半天,不明白的地方,她还得四处请教。努力总有回报,3年来,赵婧的平均绩点在3.0左右(满分4.0),虽然算不上优秀生,但也相当不错。今年,赵姑娘还破格直升研究生。在亚运集训队中,像赵婧这类的选手并非个例。
发展新方向
举国体制下,中国竞技体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但冠军毕竟只有一个,大部分运动员退役时,对于未来,一脸迷茫。冠军搓澡工邹春兰、卖金牌找生路的艾冬梅……即使是冠军,当他们走向社会,昔日的辉煌已经不能成为讨价还价的资本,而缺少“一技之长”,生活艰难的不在少数。而通过体教结合的道路走出的金牌选手,就显得更有广阔天地。
在复旦大学各支运动队里,这些年走出的运动员大学生中,留校任教的老师、公务员、律师、金融从业人员等大有人在。4年的大学生活更给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专业运动员没了方向,毕业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表现出色,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角色转换。
而今,在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国内知名学府,体教结合已经有了多年尝试,成功的范例并不少见。培养“能文能武”的大学生,绝不是天方夜谭。
记者 钟喆(本报北京今日电)
评论:
从胡凯到姐妹花
这几天,杨威、高崚的“清退门”事件触动了大学和运动员之间的敏感神经。从赛场到课堂,运动明星成为校方对外扩大学校名声的招牌。但事实上,从课堂到赛场,与此对应的模式也正在日益成为中国运动员的组成方式。从清华的“眼镜侠”胡凯到如今的复旦姐妹花,大学生运动员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中国很多高校来说,对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远不如对学术水平的重视。高水平运动队其实是以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状况为基础的,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与学校体育的开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体教结合。如何让体教结合走得更好,关键是要有一套因地制宜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唯有这样,才会在亚运会乃至奥运会赛场看到更多胡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