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之乡”的亚运机遇
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举重金牌的曾国强都是东莞人,选择东莞承办广州亚运举重项目比赛,被人们视为“圆满的安排”
两年前,柳卓君是北京奥运会上唯一来自东莞的奥运志愿者。如今,柳卓君再一次与大型运动会志愿服务工作结缘——作为东莞理工学院教师和第16届亚运会东莞赛区志愿者训练营讲师的她,将带领自己的学生们,出现在11月的亚运赛场上。
对于东莞赛区而言,刚刚落幕的广东省青少年举重比赛是完全按照“亚运标准”进行的一次测试赛;对于柳卓君和这群亚运东莞赛区志愿者而言,则是一次“实战演练”的机会。当他们结束测试赛服务工作,走出东莞体育馆时,巨大的广州亚运倒计时牌正提醒着柳卓君和所有工作人员——“今天是2010年8月2日,距离广州亚运会开幕还有102天”。
为什么是东莞
即便不是体育迷,不少广东人也都能说出“举重之乡”和东莞的关系。于是,选择东莞来承办广州亚运举重项目比赛,被人们视为“圆满的安排”。
根据广州亚运竞赛安排,本届亚运会除主办城市广州外,还设有佛山、东莞、汕尾3个协办城市。其中,承办举重比赛的东莞将产生15枚亚运金牌,是产生金牌最多的协办城市。
东莞市石龙镇是著名的“举重之乡”。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举重金牌的曾国强都是石龙人。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石龙“大力士”共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次,获世界冠军29人次,夺得亚洲冠军26人次,获全国赛冠军59人次……只要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谈起“举重之乡”的辉煌,总能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
在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举重人才后,石龙“举重之乡”的美名传遍全国。“后来有的书在介绍石龙时干脆就写道:‘石龙早已有练习举重的传统,家家户户常备石锁、石担。’但这种说法其实过于夸张,解放前我们这么小的镇上也就一两万人口,怎么会有人专门去练举重呢?”镇上的老人笑着说。
然而就是这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小镇,却创造出了在世界举坛上令人瞩目的辉煌。如今在石龙中山公园,仍然屹立着基座上刻着“举重之乡”四个金色大字的大型雕塑。“雕塑上那位高举双臂欢呼胜利的运动员,据说就是以陈镜开为原型。”年轻时练过举重,曾任石龙体委主任的退休干部黄锦田说,“可惜举办举重比赛的是东莞体育馆而不是石龙体育中心,不然那绝对是最完美的安排。”
其实,有关部门的确曾经打算把亚运会举重比赛安排在石龙镇举行。“可是亚组委对于亚运场馆有着许多硬件要求,首先,石龙的场馆在观众席和面积指标上就达不到要求。同时,亚组委还要求比赛场馆离亚运城距离时间上不能超过45分钟。基于上述原因,亚组委最终确定东莞体育馆作为举重比赛的场地。”东莞体育馆馆长叶振锋说。
实际上这或多或少道出了“举重之乡”的现实地位尴尬。土生土长的石龙人、1987年就成为中国第一位国家级女子举重裁判的陈苏媚见证了上世纪50至80年代“举重之乡”的辉煌。然而90年代后期,随着东莞制造业的发达和经济的腾飞,石龙举重却似乎走向没落。在国际、国内大赛中,陈苏媚越来越难见到来自石龙的老乡,就连省队都鲜有石龙运动员,甚至连石龙体校举重队的小队员,也大多是从外地招来的。“熟悉体育的人都知道,竞技体育是有周期性的,高潮后出现低谷很正常。但出现如此落差,不得不令人痛心。”陈苏媚说。
“从传统体育之乡走向没落的,不止石龙镇。”几年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在对广东竞技体育现状进行调研后认为,广东体育开展得早,有传统,但在竞技体育体制下,运动员还是靠大量引进。到了近几年,“排球之乡”台山、“足球之乡”梅州、“游泳之乡”东莞等,一些有传统优势项目的地方运动队都已辉煌不再。
令陈苏媚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徘徊后,石龙举重近年来已经开始复苏。据介绍,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东省举重锦标赛上,代表东莞市出征的石龙举重队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二的近年最好成绩——尽管这些成绩与石龙举重昔日辉煌相比,还无法相提并论。
同时,对于有着浓厚“举重情结”的东莞人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这些年我们给省队输送了不少人才,力争在3至5年内再培养出一批尖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亚运会举重比赛上,应该会出现主场作战的东莞选手的身影。”陈苏媚透露。
测试赛为亚运提前“热身”
对于东莞这个著名的“举重之乡”来说,当好亚运协办城市、办好广州亚运举重比赛,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早在2009年3月亚运会东莞赛区筹委会成立之初,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就在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办好举重比赛,事关整个亚运会的成功,事关我市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事关‘举重之乡’的声誉,其意义重大。”
“挑战”首先来自竞赛场馆。承办亚运会举重比赛的东莞体育馆,是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冠军广东宏远队的主场,自1992年落成后就一直没有翻修过。据吴道闻介绍,为了达到亚运场馆标准,东莞市财政对东莞体育馆改造工程投入超过4000万元,翻新改造工作于2009年12月5日完成。改造后,东莞市体育馆面貌焕然一新,场馆内信息、空调、照明、音响、消防安保等各个子系统及功能房设置全部达到承办亚运赛事要求。
硬件设施达标只是基本条件,承办大赛经验的缺乏可能才是东莞赛区的“硬伤”。“举办篮球赛我们经验丰富,但对像亚运这种规格的大赛我们有点心里没底。”测试赛前,叶振锋道出了东莞赛区工作人员的心里话。
此前,东莞只有在1994年承办过第七届世界蹼泳锦标赛以及每年固定承办环南中国海国际自行车赛东莞站的国际赛事经验。东莞体育馆虽然每年都被评为CBA最佳赛区,可承办篮球以外的项目比赛,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由于缺乏大赛承办经验,出错在所难免。果然,在7月30日亚运举重测试赛的首日比赛中,各种组织和对接工作立即暴露出不少问题,甚至出现了比赛信号灯问题这样的低级失误。
陈苏媚此时的身份已经不是国家级举重裁判,作为亚运会东莞赛区竞赛运行领域的总负责人,她深知鼓舞起这个团队工作士气的重要性。“大家没有经验,但都很有拼劲,我相信,两天后甚至明天就会大变样。”在测试赛首日的总结会上,陈苏媚这样安慰她的同事们。
陈苏媚的预言果然没有错。8月1日,测试赛决赛开始,从赛场布置、观众入场、运动员检录到竞赛甚至赛后颁奖、兴奋剂检测、新闻发布会的全程,各个环节有条不紊。赛场内外的200多名志愿者,更是赛区一道亮丽风景线。整个测试赛期间,柳卓君和她的同事们以最热情细致的服务,令运动员和观众们有了如同亲历亚运赛场的感受。
尽管测试赛得到观众、运动员和亚组委官员的一致好评,但东莞赛区各运营团队仍不敢懈怠。“分析了亚运赛程后不难发现,东莞赛区很有可能产生中国代表团首枚金牌。因此,亚组委对东莞赛区组织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东莞赛区一位负责人透露。
根据已经公布的广州亚运会竞赛日程显示,在11月13日的亚运会首个正式比赛日中,射击和举重这两个项目是中国代表团的强项且比赛结束时间较早,很有可能会产生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考虑到射击比赛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不排除举重为中国队带来首金。如果是那样的话,东莞届时将成为亚洲的焦点。”这位负责人表示。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用“扎实推进”来概括东莞的筹备工作。他表示,东莞成立了东莞分赛区筹委会,市财政预算专门安排6842万元,用于保障场馆建设、安保器材和竞赛运行等经费。
8月4日,是广州亚运会倒数100天的重要节点。主办城市广州和协办城市佛山、东莞、汕尾的市领导在全省迎接亚运会倒计时100天动员誓师大会上报告了各自赛区筹备情况,表示将大干最后100天,决胜攻坚战,确保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目标。(林若川 通讯员 亚组宣 发自广州、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