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点评:“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命题
中新社广州11月27日电 题:“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命题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亚洲体坛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在珠江之畔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以创造金牌总数新高的佳绩立于亚洲之巅。
199枚广州亚运金牌,1190枚亚运金牌总数,积淀成中国作为亚洲体坛霸主的坚固基石;一次次高扬的五星红旗,昭示着昔日“东亚病夫”的强势崛起;雄壮的国歌声中,凝聚着几代中国体育人的奋斗和努力;一张张黄皮肤的笑脸,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但当喜庆的烟花散尽,重新审视这场“金牌风暴”,一些来自亚运赛场或中国体育的“另类报告”却不得不引人思考。
在整体水平并不太高的本届亚运会上,太多金牌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作为竞技体育基石的游泳、田径等大项上,中国队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强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射击、举重、柔道、击剑等中国传统优势项目,成绩出现滑坡;最受观众喜爱的大球项目,中国男女足和男排仍在低谷,夺冠的中国男女篮和女排也尚未有明显复苏迹象……199枚金牌的新高,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坐标,但它不该成为“障目”之“叶”,成为忽视中国体坛沉疴、新疾的理由。
毛泽东早在1952年就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双赢的局面。在竞技体育的凯歌声中,国民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缺少健全完善的措施及规划、没有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加之健身器械和场所的匮乏,导致全民健身运动始终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此时如果仍然一味追求竞技体育金牌而“顾此失彼”,实为削弱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根基。
为了适应奥运设项的需求,甚至只是“照猫画虎”,以“求多”“求全”的心态设置缺乏群众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项目。这种“削足适履”做法,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其生命力也令人质疑。
在本届亚运会上,中国军团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段世杰赛前所言,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但在以往一些国内赛事中,虚报、瞒报选手年龄、兴奋剂丑闻、裁判风波、赛场暴力等现象时有出现,这些污垢不仅有违公平竞争,更让金牌蒙尘、国人蒙羞。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在中国代表团成立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段世杰也表示:参加广州亚运会是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重要实践。
从亚运赛场的八连冠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第一,中国已无愧于“体育大国”和“金牌大国”的称号,但遥望“体育强国”,中国任重而道远——如何摈弃“一叶障目”的狭隘、“顾此失彼”的短见、“削足适履”的浮夸和“藏污纳垢”的恶习,是“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最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