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乐耕门(今中华路口与中山路交会点,即今县议会所在地)
雍正元年,彰化建县;十二年,知县秦士望插莿竹为城,初设东西南北四门嘉庆二年知县胡应魁旧四门增建城楼。十六年,知县杨桂森任内,奉准改建砖城,仍设城楼四座,别有便门称小西门。东门城楼(含城墙)由军功四品职衔林文浚董其事,命名曰乐耕门,以其为立春劝耕之地,而兼寓东方之义。每年立春,历任彰化知县均于乐耕门外举行“藉田礼”,搭建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祭祀及鞭春牛仪式,以示重农,并祈风调顺、五榖丰登,彰化举人陈肇兴诗有“记得当年贤令尹,乐耕门外劝春耕”之句,辑只此而言。日据时彰化城拆除独存东门邻近地区设彰化公园两年后因开辟道路之故东门亦经拆除。故址在今中华路与中山路交会点,即今县议会位置,中华路为当今初入东门要道,另中山路旁东门百姓公庙侧巷道,俗称城壁巷,与东门有关。
西门-庆丰门(今中正路、陈陵路与吉祥街之间)
雍正元年,彰化建县;十二年,知县秦士望插莿竹为城,初设东西南北门嘉庆二年知县胡应魁旧四门增建城楼。十六年,知县杨桂森任内,奉准改建砖城,仍设城楼四座,别有便门称小西门。西门城楼(含城墙)由军功四品职衔陈大用捐训导罗桂芳贡生苏云从监生詹捷能武生廖兴邦等董其事命名曰庆丰门,以秋天丰收兼寓西方之义;为早年彰化城往来出入孔道,故西门内商业发达,商号林立。相传城楼上自筑城时代开始,即奉祀妈祖神像,日据时,西门与彰化城同时拆除,妈祖神像则另于威惠宫右侧建庆丰宫祀之。西门故址在今中正路、陈陵路与吉祥街之间(中正路二段125巷附近),该巷俗称“苏高薛巷”,以巷内有奉祀苏高薛府王爷而得明,至今尚存,名西安宫。
南门-宣平门(位于今华山路、民生路与南瑶路之间:华山路42巷附近)
雍正元年,彰化建县;十二年,知县秦士望插刺竹为城城望,初设东西南北四门;嘉庆二年,知县胡应魁就四门增建城楼。十六年,知县杨桂森任内,奉准改建砖城,仍设城楼四座,别有便门小西门。东门城楼(含城墙)由拔贡生王云鼎董其事,命名曰宣平门,按古籍记载,传达君命为宣,清代建都北京,君命由南北宣,故宣平二字实隐喻南方之义。南门自古为南部地区进入彰化城要道,故址在今华山路42巷内,该巷旧称“顺正府巷”,以此地有顺正府大王公庙而得名,民间相传顺正府大王公为南门之“城主”,其庙址在今巷口之民权路上,辟路拆除后,附祀于邻近之万春宫内。又南门外有“校场埔”,顾名思义,为清代官员点校营兵场所,亦兼做刑场之用,早年古榕茂密,愈显阴森。南门亦于日据时与彰化城同时拆除,华山42巷内,有一东西向小巷,俗称城壁巷,即因南门城墙得名。
北门-共辰门(位于今光复路与和平路之间:和平路84巷口,国光车站附近)
雍正元年,彰化建县;十二年,知县秦士望插刺竹为城城望,初设东西南北四门;嘉庆二年,知县胡应魁就四门增建城楼。十六年,知县杨桂森任内,奉准改建砖城,仍设城楼四座,别有便门称小西门。东门城楼(含城墙)由捐职州同五品衔赖应光董其事,命名曰共辰门,按共与拱二字古通,“共辰”取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共之”典故,隐喻北方之义;为清代彰化通往北部要道,北门外有五个角头,即北门口、市仔尾、祖庙仔、中街、竹篾街,俗称“五福户”,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五轮流请妈祖及宴客,耆老相传清代中叶以前,此地则称为四福户。日据时,北门与彰化城同时拆除,故址在今年和平路84巷口之光复路上,早年该地工程施工时,曾出土清代残碑两件,一属示禁碑,严禁兵役勒索出入人车,一为赖应光落款横额,应为当年嵌于北门之物,现仍保存于附近民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