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县位于台湾岛中部,面积1074平方公里,人口131.4万人(2001年底)。下辖2市(彰化市与北斗市)6镇(和美镇、员林镇、溪湖镇、田中镇、鹿港镇、二林镇)18乡(伸港乡、线西乡、福兴乡、秀水乡、花坛乡、芬园乡、大村乡、埔心乡、埔盐乡、芳苑乡、埤头乡、永靖乡、田尾乡、社头乡、二水乡、溪州乡、竹塘乡、大城乡),共计26个乡镇市,计583个村里。县治设在彰化市。
彰化县是台湾主要产米区,有台湾“米仓”之称。工业包括制糖、乳品加工、制约、化工、金属工具等,已开发有7个工业区。
彰化县民颇具开拓性格与斗争精神,对彰化社会与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彰化县是台湾“北蓝南绿”的重要政治版图分界线。地方派系主要包括红、白、陈、林四个派系,尤其以红、白两派势力强大。彰化县是党外势力长期存在与发展的一个地方,如今政党政治已经形成,政争十争激烈。
一、地方派系的演变
彰化县地方派系与地缘政治关系密切。彰化县历史上曾被分为三个区,即彰化区,包括彰化市、鹿港、和美、线西等9个乡镇市;员林区,包括员林、溪湖、埔盐、二水、社头等9个乡镇;北斗区,包括北斗、二林、田尾、芳苑等8个乡镇市。红派与白派势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区与员林区的资源争夺,北斗区则是林派和陈派相争。
(一)红派与白派
光复初,为配合全省行政区划的调整,彰化县参议会在讨论省辖彰化市改为县辖市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分成“城内派”与“城外派”。“城内派”以参议员李崇礼为首,反对从省辖市降为县辖市:“城外派”的石锡勋等人则主张改制为县辖市,双方因此发生矛盾。在1947年11月彰化县选举第一届“国大代表”时,“城外派”推出经营彰化客运公司的吕世明参选,宣传单一律以红纸印制:“城内派”则由医学博士苏振辉出马角逐,传单一律用白纸,以示区别。两派的助选阵营也分别用红、白两种颜色为标志,由此形成彰化县政坛上红、白两派政治势力。吕世明与苏振辉也就是分别成为红派与白派的开山祖鼻。
白派领袖创始人苏振辉年事已高,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在地方影响力下降。前省议员、现任“监察委员”柯明谋成为苏之后新的派系领袖人物。近年来,地方派系内部各新兴势力崛起,形成不同的山头势力。如员林黄家与埔盐陈家。埔盐陈家是指以埔盐与溪湖地区为势力范围的陈钉云、陈朝容叔侄代表的一股势力。陈钉云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与彰化农田水利会会长;陈朝容曾任县议员与省议员,后连任四届“立法委员”,其前妻游月霞曾为省议员,后连任“立法委员”,显示了陈氏家族势力庞大。员林黄家是指以员林地区的前县长及现“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石城、前“国大代表”黄上扬与黄的妹婿“立法委员”谢章捷(前员林信用监事)等代表的一股势力。另外彰化“五信”理事主席、无党籍的黄明和与前省议员张朝权也是彰化白派的一支重要势力。其中黄明和是第四、五届“立法委员”,其所经营的秀传医院是彰化县最大的医院,但总体上仍归为泛白派。
白派基本势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市第一(二、四、五、十)信用合作社、员林信用合作社、台中市第四信用合作社、云林县虎尾镇农会、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等,同时参与投资建筑与证券等企业。
红派的祖鼻吕世明于1992年去世后,也形成不同的派系山头。一是林炳森与林锡山父子为代表的一股势力。林炳森为前“立法委员”,长期任彰化“六信”理事主席,曾为红派老大;其子林锡山曾连任多届“立法委员”。二是洪木村代表的一股势力。洪木村为前省议员,自称为“粉红派”,即红派与白派的结合体,因与林氏父子发生矛盾而分裂。其妻叶玉贞曾为省政府顾问,儿子洪崇雄是县议员,小舅子叶满盈曾任彰化市长,显示了洪木村家族的强大势力。三是前“监察委员”谢许英代表的谢氏家族,是员林地区重要势力。其子谢贞德曾任第二届“国大代表”,前“立法委员”许张爱帘为姑表姻亲关系。
红派重要代表人物还有前“立法委员”王显明、洪性荣、谢言信、林进春等及前县议会议长陈绍辉等。其中洪性荣曾任两届省议员,后连任第二、三、四届“立法委员”,尽管在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时惜败,但在地方仍有较强势力。谢言信曾连任两届县议员、两届省议员,1998年当选第四届“立法委员”,同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林进春不仅出身地方政治世家,当选多届“立法委员”,而且家族经济实力强大,投资多个重要企业。
红派地方势力以彰化县北部为主,主要集中在彰化县福兴乡农会、彰化市农会、彰化市第一(六、十)信用合作社、员林信用合作社、彰化汽车客运公司、新竹与基隆汽车客运公司、彰化县农田水利会等,同时参与投资不少企业。
红派与白派两大地方派系实力不相上下。地方信用社是各地方派系与大家族重要势力范围以及选举的“金库”。如“四信”(第四信用合作社,其他类似)理事主席为白派的苏振辉、“五信”理事主席是白派的黄明和、员林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为白派的黄上扬,“六信”理事主席为红派的林炳森,“十信”理事主席为红派的洪木村等。在第九届省议员选举中,红、白两派各占3席,红派当选者为林进春、谢言信与洪木村,白派当选者为陈振雄、游月霞、张朝权。在1989年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中,红、白两派各占两席,红派分别为林锡山与许张爱帘,白派是黄明和与陈涌源;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红派当选者有洪性荣、谢言信、林进春3人,白派当选者有黄明和、陈朝容、游月霞、陈振雄与谢章捷5人。另外,在1994年县议会选举中,白派占了上风,取得54席中的25席,红派为19席,其他派系与中间人士占10席。可见,地方派系控制了地方主要政治资源。
(二)陈派与林派
陈派和林派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斗区。陈派始祖陈建上与林派始祖林炉原为好友,日据时期曾共同合资经营株式会社,后来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失和。台湾光复后,为了选举中的权力之争,陈、林各自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
陈派发迹于二林地区,创始人陈建上去世后,由陈大福掌舵。主要势力集中在彰化县溪州乡农会。陈建上祖居芳苑草湖,光复后当过官派芳苑乡长。陈大福曾任二林镇代表会主席。1984年掌门人陈大福去世及1985年陈派的陈俊雄竞选“国大代表”失利后,陈派实力减弱。随后,曾任第六、七届县议员的庄明盖被推为精神领袖。其他台面人物还有二林镇镇民代表会主席邱士平、二林镇农会总干事谢国雇等人。
林派的开山祖鼻是林炉,也是二林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派系。林炉在日据时代曾担任过二林信用合作合理事组和长。1951年,林炉去世后,由洪福领导林派,接着由洪挑接班。洪挑担任过彰化县第二、三届县议员及第五届县议长,1963年当选“国大代表”。林派领导人洪挑于1991年去世后,由曾任二林镇镇民代表会主席的洪清良接班,洪清良于1995年去世后,林派也逐渐分裂,但洪家后代仍是地方实力派人物。洪清良的儿子洪树聪曾任二林镇长,另一子洪启明与女儿洪英花曾均任“国大代表”。另外,林派目前在地方上的台面人物有县议员洪文哲与二林镇长洪仁钦等。林派地方势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县第六作用合作社、彰化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台中企银与合作金库等。
(三)新兴地方势力
80年代以来即1982年第九届县长选举以来,地方派系虽与县长无缘,但在县议会与省议会仍有强大的势力,并形成以“中央”民意代表为山头的新兴势力。
一是以阮刚猛为代表的一股地方势力。在地方派系力量衰落的同时,其他政治势力却在发展,形成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原有的地方派系之外,连任两届县长的阮刚猛逐渐成为一支政治势力。阮刚猛出生于1951年,是该县和美镇人,曾任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在县长任内,他依靠自己掌握的庞大行政资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力量。
二是前县议会副议长粘仲仁的一支政治势力。粘仲仁黑道出身,并通过漂白进入地方政坛,形成一股地方政治势力,进而当选县议员与县议会副议长。1997年,粘仲任在台湾“治平专案”的扫黑行动中被捕,后保外就医。尽管如此,粘仲仁在彰化县仍具相当影响力,他的一批支持者要他继续出马竞选1998年初举行的县议员选举。粘仲仁尽管后来未出面竞选,却推出他的妻子“代夫出征”竞选,结果她以高票当选县议员,充分显示了粘仲仁在彰化县的政治势力。后来,粘仲仁因持枪杀人案入狱,结束了其在彰化县的发展势力。
三是党外及民进党地方势力。上述地方派系与新兴政治势力均属国民党内不同政治派别。由在野势力发展而来的民进党也形成另一大地方政治力量,与国民党展开权力之争。民进党在地方上也表现为家族化与派系化。如“立法委员”翁金珠属民进党新潮流系,长期经营地方,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民进党中常委姚嘉文与“立法委员”周清玉夫妇则属民进党福利国连线,也是一股重要的地方势力,且与翁金珠形成竞争关系。
二、地方权力的争夺
80年代以前,彰化县的政治资源完全由国民党控制,地方派系也主要在国民党操纵范围之内进行权力分配,地方政权基本上由派系轮流掌权与分配政治资源。各派系之间也合纵连横,相互支持与制约。此后,地方派系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及取得经济利益而纷争迭起,国民党逐渐失去控制能力,党外势力乘机而起,为后来民进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以来,彰化县地方派系受到政党政治发展的冲击,国民党与民进党逐渐成为彰化县政治权力争夺的主要对手,但地方派系或家族势力仍具重要影响。
彰化县早期地方派系的利益争夺也以县长选举为主轴。第一届到第三届县长选举,都由白派的陈锡卿当选。在第三届县长选举之前,县长一届任期为三年,可连选连任。第四届起县长任期改为四年,但只能连任一次,因此造成陈锡卿的三连任,在台湾地方自治史上并不多见。在第二、三届县长选举中,原属城外派的日据时代社会运动重要人物石锡勋与陈锡卿展开竞争。石锡勋虽均失败,但他却成为台湾“反对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在1960年第四届县长选举中,石锡勋再次出马,与红派的吕世明角逐,吕世明依靠自己在政界的发展与影响(曾任参议员与“国大代表”)在激烈的竞争中当选,石锡勋再次败北。在1964年第五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采取开放选举,林派洪挑与红派的吕世明展开竞争。白派苏振辉结合地方七大阵线联合支持林派的洪挑,但仍不敌实力强大的红派吕世明,吕世明得以连任。
在1968年第六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为平衡地方派系力量,派曾任县议会议长的白派陈时英参选,并当选。但在任期未满时,陈时英升调省政府任职,补选李丰子出任县长。在第六届县长选举结束后不久,一批以新任市民代表为骨干的政治新秀,在彰化县政坛组成“十八弟兄”团体,这是一个跨党派、跨派系的政治结盟。在这些成员中,林炳森后来当上县议员与“立法委员”,洪木村进入省议会,洪木村的妻子当上县议员与“国大代表”,王森田与黄钟雄当选县议员,不少成员掌握彰化市民代表会及市农会,并进一步扩张到几家信用合作社。在政治与经济利益的争夺中,“十八兄弟”因利益冲突在70年代末宣告结束。
在第七、八届县长选举中,均为白派的吴荣光当选,白派取得三连任,势力已远在红派之上,达到白派发展的高峰。然而在这两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内的地方派系分别遭遇党外势力黄石城与张春男的强力挑战。这两位党外人士的竞选,为后来民进党在彰化县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1981年第九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为避免提名派系候选人引起更大的纷争,便提名省合作社管理处长陈伯村返回彰化县参选,引起地方派系的不满,进行抵抗。结果在红、白、陈、林四大派系的联合抵抗下,陈伯村败给党外人士黄石城。国民党因此失去了彰化县的执政权,充分显示了地方派系在地方政权争夺中的制衡力量。在1985年第十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不但未提名自己的候选人,甚至禁止党员参选,却积极支持党外的黄石城参选,让黄与同为党外的县议员白瑞珍竞争。结果,黄石城以46万的高票击败白瑞珍当选,成为台湾地方自治史上一个怪象。黄石城上任不久,台湾第一个反对党民进党宣告成立,并在彰化县获得迅速发展。
到1989年第十一届县长选举时,民进党首次派女将周清玉加入选战。国民党提名白派的省议员施松辉参选。结果,国民党的施松辉败给民进党提名周清玉,标志着民进党势力在彰化县的不断壮大。
在1993年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为了夺回失去12年的彰化县执政权,国民党提名没有派系色彩的法官阮刚猛参选,民进党提名周清玉争取连任。林派的洪英花脱离国民党参选。由于红、白两派未有权力之争而整合成功,阮刚猛击败争取连任的周清玉而当选,终于“光复”彰化县。在任内,阮刚猛政绩突出,在政绩评比中有54项获全省第一名,也为他的连任打下了基础。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再次提名阮刚猛竞选,民进党又推出女将翁金珠参选,另外国民党的张荣昌退党自行参选。阮刚猛与翁金珠势均力敌,竞争十分激烈,结果国民党的阮刚猛以多5千多张票险胜翁金珠,保住了彰化县的执政权。但政党之争已成为彰化县权力争夺的主力。
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民进党再度提名翁金珠参选,国民党提名前政务官叶金凤参选,同时同属泛蓝军的亲民党提名郑秀珠参选,另有两位无党籍参选人,结果在泛蓝内争下让翁金珠当选,民进党又夺回彰化县的执政权,也再次证明泛蓝整合失败、民进党得利的结局。
三、政党与地方派系力量的重组
彰化县政坛权力之争,地方派系已让位于政党竞争。地方派系势力主要集中在乡镇市权力结构与各级民意代表选举中。
民进党延续党外势力,在彰化县有较强的力量。尤其是知名的鹿港镇是“党外大本营”,也被民进党称为“民主圣地”,民进党自参选县长以来,国民党在鹿港镇得票数均输给民进党。在彰化县县长权力争夺上,无党派与民进党合计有四届的任期。党外时期,石锡勋三次竞选县长失败,但显示了反对势力的存在。无党籍的黄石城当选两届县长,无党籍的原台东县长黄顺兴在彰化县曾当选“立法委员”与“国大代表”。民进党成立后,于1989年第一次参选县长就当选,显示了彰化县党外势力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1997年第13届县长选举中,民进党虽然失败,却拿到28万多张选票,得票率达48.7%,仅较国民党少5千余票,其中在26个乡镇市投票中,民进党在14个乡镇获得多数,充分显示了民进党的实力。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民进党获得30万张选票,得票率达到49.2%.
在重要民意代表选举中,民进党也大有所获。周清玉曾当选第十届省议员。在“立法院”选举中,继1989年民进党的姚嘉文当选“立法委员”及翁金珠当选“国大代表”后,在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翁金珠、姚嘉文又分别以最高票与第二高票当选;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翁金珠与谢聪敏当选;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策略失误,共提名姚嘉文、谢聪敏(现任)、邱创进、翁金珠(现任)4人参选,导致票源分散,结果只有翁金珠1人当选(民进党得票总数仍达13.7万票),得票率从上届的31.4%降为20.6%;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有4人当选(魏明谷、江昭义、邱创进、周清玉),占应选名额的40%,得票18.2万张,得票率为29.6%.另外,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获得29.9万张选票,得票率达40.1%.
不过,民进党在彰化县地方与基层权力结构中,力量仍较弱。在1998年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当选5席县议员,较上届增加1席;得票率从11.8%提高为13.2%;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当选9席县议员。在1998年的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仅得1席,较上届减少2席,得票率从13.1%降为11.8%;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未有进展,仍维持1席。
国民党在彰化县的政治势力虽在下降,但总体上仍居优势,若将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作为一个整体看,则泛蓝阵营势力更大。在过去14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拿下10届。在第13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获胜,得票数为29万多张,得票率为49.6%.即使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失败,国民党仍获得25.8万票,得票率为42%;若加上亲民党的选票,则泛蓝阵营得票数为29.7万张,得票率为44.3%.
在各级重要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或泛蓝阵营也占多数。在第十届省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彰化县6席名额中的5名(游月霞、谢章捷、谢言信、林进春与陈振雄)。在1989年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5席中的4席,分别是红派的林锡山与许张爱帘,白派的黄明和与陈涌源;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名额中,国民党仍占4席(分别为林锡山、游维银、洪性荣与陈朝容);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10席中的7位,其中陈进丁后加入“民主联盟”而当选;国民党得票数达到39.4万张,得票率从上届的54.6%上升为59.4%.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由于亲民党的成立,国民党当选席次减少为4席(卓伯源、游月霞、陈杰与林进春),得票数为22.9万张,得票率为37.3%,均高于民进党;若加上亲民党的当选席次(谢章捷)、得票数与得票率,则泛蓝阵营当选席次增为5席,占了总数的50%,得票数达到33.1万张,得票率达到54%.
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分裂,国民党只得到19万张选票,得票率只有25.7%;但若加上宋楚瑜的得票情况,则泛蓝阵营得票数为44.2万张,得票率为59.4%,远高于民进党的得票数与得票率。
在基层权力结构中,国民党更是占有主导多数。在1998年第十四届县议会选举中,在总计54名县议员中,国民党取得34席,较上届增加了4席,得票率从50.3%上升为55.3%.无党籍县议员也有许多是国民党未提名退党参选的,也多属国民党的力量。在2002年第十届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仍取得25席,加上亲民党的1席,泛蓝阵营达到26席,约是国民党的3倍。在1998年乡镇市选举中,国民党取得总计26席中的17席,较上届增加1席;得票率为58%;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仍拿下14席,占一半以上。
总体观察,泛蓝阵营在彰化县占有较大势力,在重大单一重要选举中有45万张选票的实力,民进党约只有30万张的实力。在基层权力结构中,国民党仍一支独秀,其他政党力量均较小,但泛蓝整合程度如何,直接影响选举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