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彰化县人文采风

  时间:2009-01-04 14: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一代木雕奇人——李松林

  198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第一届民族艺术薪传奖,鹿港李松林先生是木雕类的得奖人之一。李先生出生木雕世家,自十三岁学艺,凭借诚恳的敬业态度,与能在传统的技艺上创出新风格,在青年时代就出人头地饮誉于省木雕界。经历了七十年木雕生涯,犹是斧刀运用自如,一块木头在李先生的刀斧之下,却能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李先生的木雕以精细为特色,再复杂的题材,在他的手下可以说是“玲珑通透”的出现,严密而自然,在传统的艺术上,以写实的作风,又加入装饰的趣味,可以说是当代传统艺术的代表人物。

  浊水溪畔的雕砚手——谢苗

  常言道:“淡中求真味,长里识英奇”,现年八十高龄的二水砚雕名家谢苗,堪称平常人里的不平常人。彰化县二水乡在几十年前,曾有不少乡民以雕砚为副业,后因书法艺术的没落,导致砚雕家纷纷改行谋生。唯独十四岁即开始雕砚,至今六十多个寒暑的谢苗,仍一本初衷,执着砚雕艺术工作,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地为砚雕艺术奉献心力,将一块块冰冷的螺溪砚石,雕琢成富有情感,洋溢出无比生命力的艺术珍品。早期作品曾得到全省博览会特优奖;1980年荣获“中韩文物展”的特选奖,而谢苗本人则于1989年,获颁全台工艺类最高荣誉——民族薪传奖。

  民俗灯艺薪传者——吴敦厚

  彰化鹿港镇中山路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声名甚至远播美、日、法、荷、德、韩等国,这就是彩绘灯笼的吴敦厚,他开的铺子没有特别的店号,就叫做“吴敦厚灯铺”。曾获薪传奖传统工艺类奖项的吴敦厚,世居鹿港,小时候他跟一位王姓师傅学做灯笼,那时候学到的是圆筒型的字姓灯,写的也是单色刻板的姓字,他在十三岁双耳失聪后,未曾稍挫制灯笼绘灯笼的志趣。现年七十二岁的吴敦厚,制造灯笼已有五十余年,出自他手下的作品精美细致,享誉中外,由于社会形态的变迁及年老艺人的逐渐凋零,感于传统技艺渐无传人,早年即失聪的吴敦厚十余年来热心的受聘于全省县(市)立社教馆、文化中心、民俗活动等,为高中、初中、小学等级老师传授制作灯笼技艺,期使无形的文化资产后继有人。

  鹿港神像雕刻师傅——吴清波传奇

  鹿港的吴清波先生是一位执着于传统的神像雕刻师傅。吴先生曾获文艺奖和薪传奖,是泉州“小西天”神像雕刻祖铺的第五代传人。吴家传统古法,雕刻一尊神像之前,必须先观察买主的五官、生辰、肖属、职业及行走体态等,然后才决定雕刻何种神明以辅买主的福份,并表现于神像上。例如买主印堂单薄,便将神像的印堂刻的略微福厚;买主命中缺土,则黄土多刷一些。因此,吴先生无法预刻神像以待买主,这是他与坊间神像店最大的不同之处;甚至连每尊神像开心的位置也都因买主而特定。吴先生长年浸淫,始终固执着一份情感——以手工雕刻神像,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因这样的固执,让我们得以知道祖先曾经给过我们什么。

  陈万能的锡艺

  锡,是一种具有银灰色光泽的金属,也做“赐与”解。在古典的中国,从福祉的赐与延伸到锡器之为用,是一种浪漫的联想。锡工艺在台湾兴起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到今天,因社会变迁和住居环境的改变,锡业已大为衰退式微,往昔鹿港的盛况已成回忆。硕果仅存又有心振兴锡艺,使绵亘在历史底层的锡艺站起来再出发,且汲汲超越传统格局、自我突破,追求创新赋予生机的,首推鹿港万能锡铺陈万能先生。陈氏家族经营锡业迄今已历四代,陈万能先生从十四岁随父习艺,历经三十多个锡坊岁月,如今已是精壮盛年,终于他走出自己的风格,也超越前辈的窠臼;最重要的是自己肯定了自我,也获得几许的知心回响。“文建会”主委陈奇禄博士,曾题“洪炉锻炼,巧艺如神,一脉薪传,工夫精纯”十六字相赠,使这位默默执着的打锡师傅获得无比的鼓舞和肯定,愿为民族艺术的薪传而坚持。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