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5
工业发展:着重引进大型工业的企业投资,由于当时云林县欠缺吸引工业发展所需的既有产业基础、人才供应、及基础设施,所以采取开发工业园区的方式,提供厂商经营土地需求,吸引中大型、传统科技、上游原材料为主的制造业进驻,包括沿海区域的台朔第六轻油裂解及相关工业区,及山线区域的斗六工业园区,在当时确实相当显著的吸引了高阶工作人力移入、提供基础劳力工作机会、带动相关的服务业及工程建筑行业发展,创造该年代的县内的基础与道路建设、经济、人力移入、公共支出的成长荣景。
销售服务:随着工业的发展与外来高消费人口的移入,销售与餐饮服务也随之逐步发展,带动云林县的生活设施与消费意识的提升。
农林渔牧:农渔业仍是云林县最主要的产业,渔业部分因为沿海地区的地层下陷与海水倒灌问题日趋严重,招致相当的批评与渔业反省,因此产生发展受限的瓶颈,在没有养殖科技的提升或更新的情况下,处于日渐缩小的状态;农业部份以水果与蔬菜(包括蒜)为主,主要销售都市的批发市场,囿于产地农作收成的大量化、同时化供应现象,且欠缺产品差异化与高价值化分类,因此农产价格甚至销售数量都容易受到销售管道经营商的控制,不仅市场未能蒙受农产生产力提升的效益,农户更是无法接触市场需求畅旺的好处,以致农业一直处于传统的农产运销模式,农业所得无法有效提升,相对工业的工作收益是明显偏低的。
教育文化:积极引进工商发展所需的高等教育,同时引进“国立”(后改为科技大学)与私立技术学院,提供云林县县民在地科技、经营管理与人文艺术的学习机会与管道,也带动高素质青壮年龄人口的流入,大量外地学生流入所带来的消费与繁荣景象,对于提升云林县的人力素质与生活条件绝对有积极的贡献。
土地开发与建筑:工业引入所带动的大型建设,与因应人口移入对房舍的需求,确实带动当时的房屋建设业与土地开发。
交通建设:乡镇间的交通建设为主,尤其因为海边工业区的开发,建立以工业区为中心的交通网,对海边乡镇网的经济发展有很明显的贡献;山线地区的交通建设维持既有的规模,进行更新改良;山区与海线之间的快速连接道路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都市发展:海线区域从以北港为中心的乡镇网,发展为以工业区为双中心的乡镇网;山线部分则因为斗六工业区与高等教育的进入,更行强化以斗六市为中心的乡镇网络发展。
云林县此阶段的经济发展,展现出转变以往只专注农渔业的经济体质的县政企图,借着海线区域的石化工业区开发,山线部分的工业与教育事业的投入,带动云林县的交通与都市基础建设、人力结构、现代化工商业的起步,并提升云林县文化、生活与消费的要求水平;以引入工业与高等教育为主的施政重点,对尔后沿海区域、及斗六市为中心的山线乡镇网经济体质的转变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1996-2005
工业发展:着重进一步引入高科技、精密技术、或高附加价值企业,因此再一次推动科技工业园区的开发,向岛内外各知名企业进行招商服务,可惜因为海外加工制造环境的竞争力提升、企业两岸或国际资源布局的长远考虑、及云林县发展高科技工业的基础条件(人才、关联产业与上下游厂商不全、及经济政策的不稳定)的不足,科技工业区并没有发挥预期中的引入与带动效果,反而是传统工业厂商却逐步的外移,降低了一些云林县本就不坚强的工业实力;海线不分的石化工业拜该厂区龙头厂商的经营绩效与产业关系,却持续的投资开发,为云林县的工业发展创造了相当的贡献。
农业与休闲产业的结合:由于云林县逐渐成熟的生活消费,以及周休二日所引起的休闲旅游风潮,加上本县山区景色与重点农产(咖啡、柑橘、文旦、茶叶),本阶段的农业活动着重以农产在地消费与农业景观,创造餐饮休闲、精致农业、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等商业与服务为主的经济活动,包括以剑湖山为主的游乐区旅游,古坑草岭山区的咖啡休闲与民宿,及后续的咖啡文化活动、及宗教艺术展览与玩偶艺术制作等活动,对于吸引外县市旅游人潮的进入与消费,产生相当大的推波影响。
商业消费:休闲产业及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外部休闲人口的观光消费,次基本县消费力提升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加上前阶段工业与教育政策下,所带来的流入人口衍伸的房产、生活消费与采购、娱乐文化与基层教育等消费支出,确实为云林主要都会区域的商业活动,注入相当的活力与环境改善。
教育文化:在少子化的趋势下,加上农渔村地区弱势青年的外籍配偶比率升高,本县各乡镇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逐渐面对学生入籍萎缩及教学辅导需求增加的现象,相对都会地区的教学投入,更显现本县教育水平的城乡差距问题,如果进一步影响高中教育的既有水平,会进而深化本现学子的外移情形;高等教育稳定的成长发展,但是与本县的产业会其它经济活动的结合情形仍不够普遍与深入。
土地开发与城市建设:由于新进工业引入并不成功,新一波的人力移入已趋于饱和,都会房屋的建设日渐稀少,但是商业消费随着都会发展也稳定的成长,进而推动都市区域商业建筑与非都会区的休闲民宿建设的增加;简言之,本阶段的土地与建设开发较偏重都会商业房舍与休闲旅游建筑。
交通建设与都会发展:东西向快速路与三号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营运,非常有效的结合海线与山线两大乡镇网络,云林县内的交通系统趋于紧密完整。
此阶段的发展有别于前十年,工业方面无法进一步吸引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业的进入,只有海线区域的石化园区继续展现工业活力,山线部分则甚至微微呈现衰退迹象,商业部分则是持续成长,并走入休闲、生活、文化的消费层次,农业生产虽然仍是传统的量产统销的经营模式,农产收成仍然会受到供需失调与中间商操作的影响,但是也已经有转型观光或精致农业的零星案例;受到台湾产业外移与经济转型的影响,失业返乡的县民渐增,民众平均收入渐减;云林县在此十年间面对工业萎缩、失业返乡的大环境,展现出另一次转型休闲服务、精致农业的经济动力。
2006-
目前的县政施政走向与经济发展特色仍然有待观察,可以明显掌握的政策意涵如下:
工业发展:对既存的大型工业(尤其石化工业),持限制管制、偏重保护环境资源的态度;对其他新进企业或科技产业尚无明显有效的引进作为。
商业与服务业:应仍是推动既有的休闲、游乐、民宿、餐饮、地方农产文化活动等政策方向。
教育文化:延续既有发展。
农渔业:农业为当前施政者的政策重心,但目前农业仍然保持大量农作运销的传统方式,与小规模精致化转型休闲的模式,新的经营辅导构想仍有待观察;渔业受限于地质保护仍然处于瓶颈状态。
土地开发与建筑:有待观察。
都市发展计划:维持既有的乡镇网络架构,斗六与石化工业区仍然为山线与海线的主要都市,但是尚无法成为带动云林县整体成长的都会区域中心。
由于尚在施政初期,实质的施政方向与县政远景是否有明确的转变,仍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