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沿革
日据时期以来,新竹州厅一直是新竹市建构的主要据点。州厅附近街道经历三次市区改正计划:第一期的规划,第二期的施工,到第三期新竹州厅简洁庄严的呈现,脉动着新竹州的成长发展。
新竹州厅以简洁的棱线刻划出凹型平面,当年为适应台湾湿热的气候,东西南三侧皆有阳台设计,一楼有入口玄关、大厅、劝业课、警务课、会计课、土木课、调停课、保安课办公室,二楼有州知事办公室、文书课、卫生课、理藩课等办公室,另外还设有会议室和讲习室。
新竹州厅可为新竹州都市发展由第一阶段演进到第三阶段的象征,其外围环境交织着历史与空间变迁的纹理,如闽客迁台、日据时期到台湾光复。由于前清时期都市发展脚步较慢,造就此区特别的文史景致。
从日据时期所完成的新竹州厅,到今天新竹市政府全方位的呈现,台湾演进史俨然刻划在这栋建筑物上。除了在建筑本体的修复保存外,空间形式应时局需要作再生规划,使新竹州厅得以动态型式保存。
由于州厅建筑为过去空间条件累积的结果,为避免州厅建筑遭到破坏,新竹市政府考虑到州厅有限的承载力,只能配置部分市政单位,其它需另寻建地规划。例如目前市政府文化局和东大路原演艺厅建筑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中心。
目前新竹市政府在外观建置上承袭日据时期:入口部与端部突出,外廊拱圈设计,方形塔楼,立面为上下推拉窗,主入口大门门柱装饰纹样,两边入口为古典型式的门廊空间设计,中央大厅两侧以廊柱结构型塑庄严的气氛,内部空间因采用砖造承重墙结构,形成拱圈串连纵横有趣之立面空间效果,内庭外庭相映,增加州厅整体造型的趣味性。
目前新竹市政府及外围地区都市景观略显凌乱,故在都市规划方向上,以赋予中心市区“旧而美”与“老而新”的都市意象为主。以文化角度切入,延续东大沟历史蓝带与东门城的都市意象,使其成为新竹市历史意象中心。
规划与未来
新竹市政府前中正路,继中正路段美化施工以来,后段也将配合市府新生进行改善。为了提供行人徒步空间,将中正路设计成人行步道,市政府前的空间规划也建构市民广场。
此外,包括新竹市政府在内,邻近之警察局、消防局、北区户政事务所、新竹火车站等历史性建筑物也已进行夜间照明规划,并陆续完工。各栋建筑物之照明设计理念如以下所述:
首先,新竹市政府外观罩上一层犹如一张面具般的公共艺术帆布,以帆布中央入口及两侧为视觉点,再逐渐向两边延伸,正面便呈现不同深度衍生出的变化层次。
新竹火车站砖红色的建筑,夜晚映照着光源,勾勒出整体建筑的轮廓,再以投射灯照亮屋脊及钟塔。新竹市警察局由中间向两侧伸展的建筑物的形体,再现瞭望台的耸立之姿。
而户政事务所的中央入口门廊在两侧设置矮灯柱,强化入口导引的概念。
连结中心市区多项明显的地标性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搭配中正路人行步道景观改造工程,加强夜间照明、街道家具设施。
为结合艺术及音乐表演及市民参与艺文活动,规划市府前设置广场,与邻近中央路及中正路口开放空间设置供表演团体、学校、小区组织等举办各类活动或演出,使新竹市府广场成为新竹市文化中心活动的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