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竹市发展脉络

  时间:2008-01-09 08: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清代新竹城的中心——北门大街一端的城隍庙

 

  新竹原称竹堑。1626年,西班牙占据北台湾后,曾有西班牙人到竹堑传教。当地大规模的开发,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令部属屯垦开始,主要在蓬山、后垄地区屯田,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台湾并入清朝版图,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向竹堑社族人取得土地垦植,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 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1826,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1895年乙未战争中,新竹成为抵抗日军侵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新竹、桃园支厅合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

  二战后,新竹州解体,国民党当局分原新竹州之新竹、桃园、中坜、苗栗等地改置八区一市,设县治于桃园。新竹市则包含东西南北中、香山、宝山、竹东八区。国民党当局迁台后,于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此时的新竹县之县治设于新竹市。1982年,新竹市与香山乡合并,升格为省辖市。

  竹堑建城 
 

  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种植莿竹为城,并设东、西、南、北四城门。

  1756年,淡水厅署由彰化迁到竹堑,署址位于城隍庙旁。

  1887年,台湾建省,新竹县析出苗栗县,分属于台北府以及台湾府(今台中)。1894年,基隆到新竹铁路通车。

  日据时期 

  台湾南北交通方式改变,纵贯铁路成为台湾南北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旧港与对岸的贸易减少,城市重心移转到接近火车站的东门附近。

  1912年,新竹电灯株式会社成立,开始供电,是新竹迈向现代化的指标。

  二战后 
 

  兴建到一半的内湾线完成,主要服务竹东工业区的需求。


  新竹新住民  

  1949年,中国国民党战败撤退至台湾,众多迁移到台湾的军队眷属被安置到日据政府离开台湾后闲置的房舍,形成了陆军、海军、空军、联勤、警备、等不同军种所形成的眷村。新竹市眷村的演变和发展,可说是台湾眷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缩影。

  县市分治与城市转型(1980年-2000年)

  1982年县市分治,新竹市由新竹县析出,县政府迁至竹北。

  工业技术研究院与1980年科学工业园区设立,逐渐吸引众多的高科技人移居新竹。新竹常住人口中,接受过研究所教育者占15岁以上人口2.5%(1990年数据),为全台第一。平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次于台北市台中市。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