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竹市古迹巡礼

  时间:2008-01-08 14:15    来源:华夏经纬     
 
 

 

  新竹古称竹堑,是台湾北部开发最早的老城市,根据史料记载,汉人入垦的时间大约在18世纪初期,当时的移民一方面开垦田地,一方面与平埔族道卡斯人互市交易,位于头前溪口的“旧港”,即昔日竹堑的对外口岸,正是台湾与大陆最近的直线距离。 
    
  竹堑曾是清代北台湾首府,由于昔日与大陆间舟楫往返便利,因此造就了竹堑的兴起,今天的北门街,便是当时港口通往城内的要津,也是最早发展的老商街。 
    

  淡水厅城 文风鼎盛


  清廷正式将“淡水厅”由彰化迁至竹堑,不但确立了竹堑作为北台湾政治中心的地位,亦带动了商业的发达。商贾云集,北门街发展成郊商的大本营,布庄、米店、杂货行、药房等各式商行林立,香火鼎盛的城隍庙和长和宫分据大街两端,不仅是信仰中心,也成为重要的议事所。 
    
  与商业同时兴盛的是文教,“开台进士”郑用锡尤为竹堑文风的代表人物。时至今日,郑家留下来的进士第、郑氏家庙,及郑用锡身后的墓葬,均成为见证竹堑发展的历史陈迹。 
    
  二大名园 四座牌坊
   

  除了郑家外,清代的竹堑还有一大士绅——林占梅,他所建的“潜园”与郑用锡所建之“北郭园”,昔日并称竹堑二大名园,由于潜园位于城内,北郭园位在城外,故分别以内、外公馆称之。时至今日,北郭园已杳然不复寻,潜园也仅剩大门供人凭吊。 
    
  华美的宅第及亭台楼阁,与竹堑的文风相得益彰;而为表彰节孝,在街坊口立起的一座座牌坊,则与当时的士绅社会互为表里。全台湾现存的13座古牌坊中,新竹便占了4座,包括3座贞节牌坊与1座孝子坊。多采多姿的历史陈迹,使新竹老而弥坚,散溢着自成一格的古朴风情。 
    
  郑氏家庙 
  

  郑氏家庙为三级古迹,清咸丰3年(1853年)由郑用锡所建。其建筑为三进二院式,采单檐燕尾屋脊,前殿步廊墙上有砖雕装饰,考究雅致。清代中举以上人家可立旗杆,代表功名和荣誉,郑氏家庙前的四座石旗杆台,及进士、举人、贡生、明经、节孝等多面匾额,正证明了郑家文教兴旺的家族传统。郑氏家庙不对外开放,惟于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家祭,与元宵、冬至举行春、秋祭时,可窥一代望族的风华。 
    
  杨氏节孝坊
     
  建于道光4年(1824年)的杨氏节孝坊,是新竹市现存最早的牌坊,开启台湾牌坊四柱三间三层的典范。杨氏为少数非显要出身的节妇,因此由名人题刻的柱联仅两幅,所以两面相同,在牌坊中是相当罕见的例子。杨氏节孝坊地处的石坊街,过去为进城必经的石板路,现在仅留存石坊脚下约20公尺的石板路面,亦同列为古迹保护。 
    
   李锡金孝子坊
   

  为台湾唯一的孝子坊,葫芦造型的夹柱石为其一大特色。李锡金14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事母至孝,长大后自立营商,家道开始兴旺,曾与开台进士郑用锡,分赴各地劝说、消弭械斗,地方士绅感其孝行义举,乃推荐获准旌奖。 
    
  郑用锡墓
     
  郑用锡墓筑于同治8年(1869年),现为二级古迹,墓园占地颇大,墓埕上有两排石人与石兽雕刻,及一对石刻文笔望柱。石武人肃穆刚毅,石文人敦厚儒雅,服饰及佩带物俱全,衣褶流畅自然,石马、石羊、石虎的造型朴拙而不失细致,整体雕刻水准是全台古墓中最高的,反映出古代的官家排场。 
    
  乘车风向标:
   

  自新竹火车站沿中正路、东门街、北门街步行可分抵市区古迹。由火车站前搭12路新竹客运至水田、湳雅站下可分抵张氏、苏氏节孝坊;搭往大湖、新城、三峰的班车至育贤国中、汽车补习班站可分抵郑用锡墓与李锡金孝子坊;搭1甲、30路于实验中学下车可抵开台金山寺。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