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竹市:宗亲势力犹存,政党成为主导

  时间:2008-02-29 08:25    来源:中国网     
 
 


  新竹市位于台湾岛西北部沿海,有“古城”与“风城”之称,1982年,从新竹县的县辖市升格为省辖市。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37.3万人(2001年底)。下辖东、地、西、北和香山5个区。

  新竹市因建立台湾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而闻名,成为台湾的科技重镇。本市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及工业技术研究院下属的联合工业研究所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均设在本市。台湾高科技工业如资讯、电脑、精密电子、精密仪器、生物技术、材料、自动化、光电等均集中于科学园区。

  新竹市也是一个客家人与外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城市,与闽南人构成三大社会群体。其中,闽南人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客家人占四分之一强,外省人占四分之一弱。这种经济与社会结构特征对新竹市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一、地方派系与政治势力的演变

  台湾光复到新竹县市分开前,新竹县两大地方派系,即许金德领导的西许派与许振乾领导的东许派均以新竹市为经营中心。新竹市虽以客家人为主,但两位地方派系领袖均是闽南人,显示了闽南人在新竹市具有相当大的政治与经济实力。1980年新竹科技工业园区的设立及1982年新竹市升格为省辖市,直接影响到新竹市的地方政治生态。

  经济与都市化的发展,高学历人口的流入,不利地方派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80年代以后的新竹市地方派系虽有历史的遗留与存在,但影响力不大。不过由于新竹市特殊的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仍存在不同的政治势力,包括宗亲势力、外省籍群体、党外势力及后来的民进党等。

  80年代初期,以无党籍施性忠为代表的“施家班”势力是新竹市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施性忠曾任县辖新竹市长,在首届省辖市长选举中,一举击败有强大势力的国民党候选人,当选市长,以施性忠为核心的“施家班”势力座大,不仅施本人当选市长,而且其妻庄姬美、兄嫂魏秀珍也先后当选省议员。在1989年市长、省议员与“立法委员”三项公职选举中,国民党推出童胜男竞选市长,张蔡美竞选省议员,许武胜参选“立法委员”;而“施家班”与民进党组成“铁三角”,由施性忠的胞兄施性融参选市长,魏秀珍参选省议员,蔡任坚竞选“立法委员”。然而,施性忠不满民进党未让其妻参选省议员,发生内讧,大批民进党,庄姬美进而自行参选市长,与其胞兄竞争,结果“施家班”与民进党在这次大选中大败,施性融与魏秀珍夫妇从此退出政坛,“施家班”就此结束在新竹市的势力。

  新竹市客家人多,有较强的宗亲力量。其中“柯蔡宗亲会”是一支重要社会政治力量。其重要成员有“立法委员”柯建铭、前省议员与第四、五届“立法委员”张蔡美、前“国大代表”与第五届市长蔡仁坚等。但因所属政党不同,各有自己的支持群众。另外,林姓、郑姓等宗亲也有一定势力。

  人口较为集中的外省人也是新竹市一大社会群体。全市有43个眷村,约有3万多张选票,成为影响选举行情的一股力量。眷村的政治团体包括“眷村联宜会”及眷村第二代组成的“擎天自强协会”等,代表人物有“国大代表”张一熙、前“立法委员”许武胜等。

  随着新竹市科技产业与都市化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形成,地方势力与宗亲力量在衰落,已无法左右重要地方选情,不能主导地方政治权力的转换,只能在基层发挥影响力,或者与政党结合而生存。

  二、地方权力结构的演变

  新竹县权力之争实际上就是地方派系、宗亲势力与政党等不同势力对地方权力的争夺。争夺的范围从基层乡镇市、县长县议会、省议会到“中央”级民意机构等个层级的权力机构。

  (一)县长权力的争夺

  县长是地方行政首长,掌握行政大权与经济资源,是地方权力争夺的核心。在第一届县长选举中,朱盛淇当选,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并在第二届县长选举中得以连任。在1957年第三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邹涤之竞选,他在西许派的支持下获得8.9万张选票,击败东许派推出的无党籍人士郑鸿源(6.7万张选票)当选县长。在1960年第四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财力更为雄厚的台湾执业医师彭瑞鹭,获西许派支持,顺利当选。彭瑞鹭进而连任第五届县长,卸任后离开新竹到台北隐居,退出政坛,未形成一股地方势力。

  在1977年第六届县长选举中,朱盛淇的儿子、“内政部”科长朱育英获国民党提名参选,却败给无党籍的律师刘榭熏,但刘榭熏当选后加入国民党。在第七届县长选举中,刘榭熏却未获国民党提名,又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结果败给国民党提名的林保仁。林保仁又连任第八届县长,卸任后出任省政府委员,是地方派系有影响的重要人士。

  在1981年第九届县长选举中,重新加入国民党的刘榭熏在党内争取县长提名时又败给陈进兴,被迫退党竞选,结果只得到1万多张选票,从此逐渐淡出政坛。无党籍的范姓宗亲代表范振宗也在本届县长角逐中败北。国民党提名的陈进兴顺利当选县长。在第十届县长选举中,陈进兴再次击败无党籍的范振宗当选。在1989年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没有派系色彩的傅忠雄角逐,无党籍的范振宗再次参选,结果范振宗以9.8万多票当选县长,成为新竹县第一个无党籍的县长,国民党从此失去新竹县的执政权。

  在1993年的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郑永金竞选,已加入民进党的范振宗争取连任。然而竹东宋派代表人物邱镜淳被国民党指派为郑永金的竞选总干事,但因邱与郑在生意上有矛盾而私下支持范振宗。同时国民党籍的周细满也积极争取县长选举,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由于国民党的不团结与分裂,大大分散了郑永金的票源。范振宗不仅得到民进党与范姓宗亲势力的支持,也得到林姓、罗姓与刘姓等宗亲势力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范振宗得到9.7万票,当选连任,保住了民进党在新竹县的执政权。

  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有四人角逐渐,分别为国民党的郑永金、民进党的林光华、省议员邱镜淳与无党籍的徐能安。国民党提名“立法委员”郑永金参选后,省议员邱镜淳退党参选,再次造成国民党的内争。民进党则相对团结,只有“立法委员”林光华一人参选。徐能安曾为民进党员,后退出民进党,力量较小,对民进党冲击不大。结果林光华以7万多张选票当选,而国民党籍的郑永金与邱镜淳则分别以6.5万与5.9万的高票败北。再次证明,国民党的团结与否,直接影响着新竹县的执政权。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郑永金与林光华再次展开角逐,由于泛国民党的团结,无内部之争,郑永金终于以11.3万票占胜民进党的林光华,夺回新竹县的执政权。

  (二)地方政党力量的变化

  长期以来,国民党在新竹县一统天下,长期掌控地方政权。党外势力虽早已出现,但对地方权力结构影响不大,但一直在发展。其中,范振宗是新竹县一支较有影响的党外势力。早在1978年,在台北经商的范振宗返乡参加县议员选举,并当选,后又以无党籍身份当选县议会副议长。80年代的第九、十届县长选举,无党籍的范振宗均投入县长选举,虽告失败,却积累了从政经验,显示了实力,终于在1989年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获胜。另一位党外势力代表是施性忠。在1981年的新竹市长选举中,无党籍的施性忠击败了国民党提名人郑耀宗,并迅速形成一个党外势力的“施家班”。新竹县市分家后,“施家班”成为随后新竹市一股政治势力。

  民进党成立后,逐渐吸收党外力量,在新竹县政坛得到迅速发展。其中范振宗当选县长后加入民进党,不仅成为民进党在新竹县的重要代表,也开创了民进党在新竹县的执政权。后来,在民进党与宗亲势力的支持下,范振宗连任第十二届县长,民进党得以连续执政。在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民进党的林光华获胜,民进党得以继续掌握新竹县大权。不过,民进党这两届县长选举的得票率变化较大,分别为50%与36.1%,但均高于国民党,居第一位。在2001年的县长选举中,民进党虽然失去县政权,但仍获得9.7万张选票,得票率为46.4%,较上届有所增加。

  总体观察,民进党及整个泛绿阵营在新竹县政治实力相对较弱。具体而言,在“中央”级民意代表选举中,与国民党实力相当,但在地方基层中的力量较弱。在1995年、1998年与2001年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均获得1席,得票率在25.6%至35.5%之间。在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虽呈上升趋势,但仍属少数。在1998年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只拿下4席,得票率为15.7%,并获得副议长一职;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只当选3席。在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一直未获有人当选。即使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也只获得6.2万票,得票率为24.7%,远赶不上泛国民党或泛蓝军的势力。同盟军台联党在新竹县更无发展空间,尚未当选重要公职。

  国民党及泛蓝阵营在新竹县实力相对较强。国民党虽然曾失去十多年的县执政权,但在民进党执政后又夺回执政权,而且在各级民意机构与基层选举上仍居上风,特别是在县议会与地方基层权力结构中仍占绝对优势。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3席中的2席,得票率由上届的51.9%上升为57.5%;2001年,国民党获得1席,得票率为31.7%,高居各党第一,若加上亲民党的1席,泛蓝阵营有2席,得票数为10.8万票,得票率达52%。在1998年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拿下33个席次的19席;在2002县议会选举中获得16席。在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拿下13个乡镇市长中的12席,较上届增加2席;只有尖石乡被无党籍取得;在2002年选举中仍获得11席。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尽管国民党只获得5万多票及只有20.7%的增长率,但整个泛蓝阵营则获得18万张选票,得票率为72.2%,远高于泛绿阵营。

  同为泛蓝阵营的亲民党在新竹县发展较为迅速。宋楚瑜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获得12.8万票,得票率达51.6%,显示了其雄厚的群众基础。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也获得3席中的1席(陈进兴),得票率超过20%,与国民党、民进党三足鼎立。不过,亲民党建党时间不长,在基层权力结构中力量尚呈不足,还无较重要的公职。由于亲民党与国民党、新党有较高同质性,未来发展如何仍取决于各党派的互动。

  另外,无党籍在新竹县基层有较强的实力,尤其在近两届县议会选举中,无党籍分别取得34席中的10席与15席,远在民进党与亲民党之上,是仅次于国民党的一支力量。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