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桃园县早期以农业发展为主,日据时代桃园大坝工程的完成及埤塘相联的丰沛水利网络,使得该县素有“千塘之县”的美名,不但使农渔作物丰富,更因运输作物需求,铁公路使用增加,推动交通建设发展。另桃园县位于北台湾地理与人口、经济中心,为各产业轴带的枢纽,更奠下桃园产业由农业逐渐转型为工商业发展的基础。在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持续推动下,桃园工业区陆续成立,历经传统产业发展,蔚为台湾产业主流的风光时代。近20年来,随着高科技产业兴起,桃园产业亦逐渐由劳力密集的传统产业,转型为以高科技为主力的知识经济产业型态。
桃园县工业发展
桃园县工业区的开发历程与当局政策、“法令”、交通、公用事业等基础建设推动有很大关系。回顾台湾工业区的发展,可归纳成四个阶段说明:
第一阶段(1961-1970年):传统与民生需求产业。
1961年初,台湾逐渐由农业走向工业,低廉稳定的电力,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1969年,金山核电厂的核准兴建,是台湾迈入核能时代的里程碑。核能电厂提供低廉电力,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功不可没,更为工商发展增添了动能。
桃园县在此阶段所开发的工业区有龟山与内坜工业区,工业区皆为政府所主导。当时龟山工业区以纺织业家数最多,区内产业以纺织、电工及金属为主。
第二阶段(1971-1980年):传统产业仍盛,石化产业兴起,私人开发工业区首例,工业用地需求甚殷。
此时正值当局推动十大建设,中山高速公路与桃园中正国际机场,陆续于1978、1979年间通车、启用。中山高北起基隆南至凤山,中以支线连接桃园中正国际机场,串联起南北的交通动线,活络地方的繁荣。桃园国际机场的启用,进一步促进了外商投资、“进出口”转运、观光等事业的蓬勃发展。桃园县更因桃园国际机场的启用,奠定了桃园无可取代的台湾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带动了该县工业区的开发。在此阶段内开发的工业区共计7处,工业区有北部特定工业业区、幼狮工业区、大园工业区、林口工三工业区、中坜工业区、幼狮扩大工业区、平镇工业区、新屋乡崁头厝工业用地及杨梅大兴工业区。其中杨梅大兴工业区为大兴纺织公司私人开发,为当时台湾省第一个私人开发的工业区。北部特定工业区为中国石油公司开发,以石油化学产业为主;幼狮工业区以电工器材产业为主;大园工业区以污染性工业为主,其它为化学制品、染整等;中坜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最盛;林口工三工业区是以化学制品为主;平镇工业区以电子电器产业为主。此阶段为桃园县编定工业用地剧增的阶段,也是台湾工业用地总量快速成长的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1981-1990年):工业区作综合性开发趋势兴起。
八十年代设立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第一个科学园区,旨在引进高科技产业技术与人才,其研究与生产并重的模式,带动了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但对岛内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其它国家和地区亟思仿效的对象。科学工业园区的影响不仅止于高科技产业,对促使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的提升改善,亦有显著贡献。
1981年间桃园县所开发的工业区有芦竹乡的海湖工业区与观音工业区,二者都属于综合性的工业区,海湖工业区主要是以长生电厂为主;观音工业区则以化学工业为主,金属制品业次之。
第四阶段(1991年迄今):高科技产业发展蔚为主流,民营工业区开发为大宗。
随着机场支线、桃园内环线(合称“国道”二号)以及第二高速公路(“国道”三号)分别于1997、2004年间全线贯通,不仅建构了桃园县内迅捷的交通网,也活络了桃园国际机场与台湾各地的接触,同时亦提供来台洽公人士更便捷的交通服务。此阶段当局积极以现有的制造基础,配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推动台湾成为亚太制造研发中心。桃园县同时积极配合开发以智能型的工业园区为主要型态的产业园区。如由“国防部”主导的青山科学园区及龙园研究园区,是以化学,化工,电讯,以及信息等工业为主。民间主导的工业区有宏基龙潭渴望智能园区,以电子、半导体、信息等工业为主;华亚科技园区,主要是以电线、电缆、半导体、以及精密机械等工业为主;龙潭科技园区,主要是以三C为主的通讯、信息、以及消费性电子等工业为主;桃园科技工业区,主要是以电子材料、仓储专区及电动汽车厂等工业为主,该工业区系由桃园县政府委托亚朔开发公司自行开发的工业区;宝祥智能型科科技工业区,主要是以电子、信息及电讯等工业为主,大多为智能型的厂办大楼。
综合上述不同阶段的演变趋势,桃园县产业从较为劳力密集及污染性的产业转变到以半导体、信息、电子、电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同时,自1991年起开发的工业区,皆以科技及研发产业组合方式规划,且开发的方式也由政府主导型态逐渐演变成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开发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