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民庙原建于新竹县新埔镇枋寮,时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本为祭祀(林爽文之役)死难义士之专祠,故正式名称为褒忠祠。因合祀三王护国王、观音佛祖、福德正神等神明,故以庙称之。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有福建漳洲人严烟者,来台密组天地会。实有林爽文者,居于彰化县大里杙庄,时有家破人亡之虞,为图凭借群众力量自卫,而加入天地会。爽文遂为众所拥,纠众攻击官署,声势浩大。
福建总督长青闻悉,急调水陆军至泉州,以居中策应。
当时粤籍居民,以时局靡定,已纷组民兵,以卫地方,而维安宁。清军既至,知可利用;遂饰民兵助战,三路攻打林爽文。计时寒暑三易,始告平定,林爽文被捕处死。淡水镇内绅耆老林先坤、刘朝珍、陈资聘、陈姿云、戴元玖等,目睹各役战场,乃捡其遗骸,拟运葬中坜。讵运载之牛车抵枋寮,因历时若干日,乃稍停休歇;迨至薄暮,拟重启程,牛不前行,鞭之无效,乃向骸祷卜,云可落葬,遂同埋于枋寮。二年后复由林先坤、刘朝珍募集二千金,鸠建祠宇于墓前,以祀阵亡之灵。
乾隆帝初封义勇,追封怀中,三赐御笔褒忠。故庙名褒忠祠,总理宋廷龙等在今义民里再建一庙亭,初称义民亭。咸丰七年,始由总理宋宝云策动,增建前堂及两廊,并勒石为碑。
1949年8月,十三庄人士见祠宇腐将圯,不忍前人之功倾于一旦,乃重建,历时二年,方告完成。
1972年,正殿屋顶以蛀烂不堪,复由中坜、平镇、杨梅等三十九村里人士捐款重修至1973年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