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湿地的过去
高美在清朝道光年间的彰化县志中称为高密,应是清水早期几个重要聚落之一。在日据时代改名为高美,当时的范围包括现在的高美里、高东里、高西里、高南里及高北里等五个里。现在高北里番仔寮以北一带,过去是大甲溪的河床地;高西里的鱼寮过去则是渔民在海边搭建的休息之地。在1932年间,高美海水浴场在此落成启用,直到1976年这个清水唯一的风景区因游客日益减少而关闭。这表示至少在这段期间,高美湿地的土质结构应是以沙质为主,为何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地型、地貌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需要更多的数据收集与讨论。不过,是否与1973年台中港的动工及1976年的正式启用有关,尚不得而知。因为该区海岸的漂沙活动甚为活跃,通过大甲溪河口北岸及南岸的漂沙量,保守的估计每年分别约在160万立方公尺及370万立方公尺;由于高美湿地南方台中港北防波堤的设立,其目的当然是阻挡漂沙进入港区,另一方面却也加速高美湿地内淤沙的堆积。虽然近年来大甲溪及大安溪上游水库兴建,导致沙源减少,使得漂沙量渐缓,然而上游超载的农业活动及过量的未经处理的民生废水,使河川水质恶化,含磷量剧增,加速优养化,随河水携带而下的养份或有机质,一并进入湿地之中,造成有机碎屑的堆积。
高美湿地地型特色与现况
台中县清水镇高美湿地的面积大约是三百多公顷,只有大肚溪口湿地的十分之一。然而,其中地形的复杂度却绝不曾输给后者。在调查期间,将区域内的地型依土质种类、植被、淡水注入情形等,分为潮溪区、草泽区、沙地区、碎石地区、云林莞草区、泥离地区及低潮线等七种类型的栖地。栖地类型的多样性代表的正是生物相的多样性;也就是说,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维持栖地的多样及完整。因此有必要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栖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描述,未来若能有长期的生物资源的调查,更需要同时对栖地的演变及消长,做详细的记录,才能够对高美湿地的变迁有最完整的讨论。
不过,高美湿地海堤,在1996年11月间发现遭到人为屯填土石,共向外延仲长80公尺、宽60公尺、高2公尺,合计近一万立方公尺,总面积多达4800平方公尺,部分列为稀有植物的云林莞草已被土石埋没,严重影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如何防止范围扩大或是未来还有类似的倾倒事件发生,是维护高美湿地地型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保护原有栖地的同时,更要考虑其周围环境可能有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以高美湿地为例,除了维护高美湿地的栖地多样性及避免受更多的人为干扰,以期能确保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之外,在调查期间发现,高美湿地以南面积约200公顷的防风林,它虽然不在调查范围之内,但是对高美湿地的地型及水文的稳定度的重要更不容忽视,不但能阻挡并降低风力、减少季风及台风所带来的灾害,它还是许多鸟类栖身的场所。也就是说,鸟类摄取高美湿地内的食物资源,并利用这片木麻黄为主的防风林做为涨潮时休息之处。举例来说,红隼即是在涨潮时,利用防风林栖息的鸟类;另外,在调查中,首次在该区域内发现的一只黑面琵鹭的亚成鸟,则主要伫立在这片防风林边缘的高美湿地上长达一个月之久,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黑面琵鹭选择此处为歇脚地,则要看该区域是否能继续提供它们合适的空间。如果这片防风林未来因为任何人为开发的理由而大肆砍伐,这些栖息于此的鸟类们将是最先受到影响的一群。
|